市民们吃到的鲍鱼,大都来自古雷开发区霞美镇北江村。
北江村书记林立基介绍,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古雷镇下垵村养殖鲍鱼带动全村发家致富,临近的北江村随之学习鲍鱼养殖技术,2003年前后也开始养殖鲍鱼。随着古雷镇整岛搬迁后,鲍鱼养殖产业的重心逐渐转移到霞美镇北江村,如今,村里几乎家家养鲍鱼,年产鲍鱼1.5亿头,如果市场价格稳定,产值可达七亿元以上,鲍鱼养殖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
往年农历过年前后,是北江村最热闹的时候,一辆辆货车开进村里,满载鲍鱼后运往各地市场。这也是辛苦忙活了一年的渔民最开心的时候。
今年,这样的情况不再出现。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渔民生活生产节奏,鲍鱼滞销,收购价也一落千丈。“9头鲍收购价大约28元一斤,价格不到往年一半,最近每天收购最多1万多斤,少的时候才五六百斤。”北江村鲍鱼收购点的老板林福财介绍说。
而让渔民着急的是,眼看天气渐热,海里却还有近5000吨的鲍鱼没卖出去。“这些鲍鱼已经成熟了,再继续养着就成了老鲍,抵抗力差,夏天存活率较低。”村里的养殖大户林荣宗算了一笔账,以往年的收购价,鲍鱼平均一头5元左右,而成本价一头约2.5元,而今年收购的价格,平均一头2元,也就是说,每养殖一头鲍鱼,要亏损0.5元。按照养殖规模,当地村民每户亏损十几万至数百万不等。
“因为前些年都有赚到钱,今年虽然亏了,大家还不至于日子过不下去。”望着海上的潮起潮落,林荣宗说,市场规律就像这潮水,起伏高低,村里人见惯了大风大浪,今年的打击固然不小,但还不至于方寸大乱。
受影响的不只是养殖户,还有鲍鱼加工企业。“鲍鱼干、鲍鱼罐头等加工食品主要销往海外,往年订单接不完,随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出口受影响,目前囤积了大量的成品和原材料。”古雷开发区定贵水产有限公司老板刘定贵分析,按照目前形势,海外市场要很长时间才能缓过来,而他手上的产品,或许等不了那么久。
☉本报记者 周杨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