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销路调查 他们开始了艰辛的转型 ☉本报记者 周杨宁 2020年04月30日

对养殖户来说,“危机即是转机”

最近一段时间,林荣宗和家人学着做起了微商,在朋友圈发布鲍鱼售卖信息,每天都有厦门、漳州市区、漳浦县城的网友找他买鲍鱼,虽然量不多,但他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尝试。“往年供不应求,大家就不会花心思去想其他出路,今年滞销就逼着大家去想办法,现在大家都在网上卖,刚起步客源比较少,如果能慢慢做起来也是很可观的。”在林荣宗看来,危机即是转机,他们可能找到更多、更好的出路。

乡镇干部也在积极为鲍鱼找出路。操着一口漳浦腔的普通话,霞美镇一干部当起了“主播”,在一网络平台试水“直播带货”,由于缺少经验,“带货”效果未能达到预期,这名干部觉得有些惭愧,婉拒了记者的采访。

水产电商的桌上放着《镜头的语法》

“镜头低一点,灯光再打一点。”三脚架旁,90后的水产电商刘艺林正在拍摄鲍鱼包装的视频。他为鲍鱼找出路显得更“专业”。在他的案头,《文案写作》《镜头的语法》《看不见的剪辑》这几本书特别显眼,刘艺林笑言,“读这些书是我们的必修课。”他拍摄了大量和鲍鱼有关的短视频,目的是要让人们认识鲍鱼、学会吃鲍鱼,从而带动销售。这些视频发布在多个电商网站及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他说,能不能吸引顾客,视频的拍摄效果很重要。

疫情期间,村里不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都在家,刘艺林把多名从事IT、设计、旅游等行业的年轻人招揽到自己的团队中,除了共同研究鲍鱼的线上销售模式,他们还一起进行包装实验,“鲍鱼活鲜销售最大的限制在于物流运输,我们团队不断地做试验,如何打包既保证食材新鲜又降低运输成本,通过加氧气包及过滤技术,目前能做到活鲜运输24小时内到客户手中还是新鲜的。”刘艺林说,希望通过把服务细节做好,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平台,让更多人吃到北江鲍鱼。

有人投了五十万元,现在急寻“带货人”

刘定贵砸了50万元,在京东、天猫、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了网店。“出口做不了,就转变思路做内销,关键是要有人能‘带货’。”刘定贵的网店目前的销售以鲍鱼干为主,产品还不够多,销售量也还没上去,刘定贵说,网店的经营还处在前期准备和策划中,当务之急,是寻找“带货人”。

“大家都知道转变思路做线上销售,但线上竞争激烈,你要怎么脱颖而出?”“在网络信息时代,推广一个产品一定要有故事,要不你东西再好,也没有人知道。如果我的鲍鱼产品有一个‘带货人’,能把我的鲍鱼故事讲得吸引人,就能一炮而红。”刘定贵研究了一段时间的“李子柒”,李子柒励志的故事,产品的镜头表现、剪辑等风格都非常吸引他。“我现在就是在寻找一个像‘李子柒’这样的团队,通过一个人物来赋予鲍鱼故事,用系列视频的方式把人物与鲍鱼的故事讲出来,再通过后期包装、策划推广出去。”

试水线上经营,出现缺乏经验、无序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论是养殖户、水产电商还是加工企业,他们都希望得到行业指导,而前提是成立行业协会。“我们只知道辛勤劳作赚钱,没有去接触过市场。如果有行业协会,能带给我们行业信息,与政府部门做好沟通,做好行业指导,助力当地鲍鱼品牌的打造。这样才能引导我们更好发展,避免做无用功。”林荣宗道出了当地广大养殖户的心声。刘定贵则认为,成立行业协会,还有利于品牌推广,形成行业间资源共享、避免恶性竞争,从而推动行业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