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种“助眠好物”成为年轻人新的“床上四件套”
听过了“全球年薪最高的人每天只睡4个小时”的励志故事,经历了“万物皆可卷”的高强度生活,与日俱增的生活压力,使得许多人为了奋斗减少了睡眠时间,失眠也成为不少年轻人的人生难题。
“早上眼睛睁不开,半夜瞪得像铜铃”,这是不少年轻人的真实写照。有关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人的平均睡眠时长由2020年的8.5小时缩减到7.06小时,睡眠质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于是,年轻人们开始寻找各种解决办法,随之而来的是助眠产品相关消费的不断增长。
“十八般武艺”对抗“睡不着”
“我的‘床上四件套’是睡眠香薰、眼罩、耳塞、褪黑素。”在银行工作的市民潘璐告诉记者,银行工作虽是朝九晚五,但是时常加班,上班没精神,但晚上睡觉时却困意全无,有了这些“助眠神器”才能安心入睡。
与过去的“睡前泡澡”“睡前喝热牛奶、喝蜂蜜水”等相比,当前市场上的助眠产业链延伸得更长,产品也更多元。在小红书、微博、朋友圈、抖音、知乎等社交平台,记者发现,在拯救失眠、失眠俱乐部、入睡困难怎么办、减压助眠等话题标签下,不少博主分享了自己的睡眠心得,晒出了助眠喷雾、谷维素、穴位贴、情绪益生菌、睡眠音箱等“助眠好物”。
在淘宝输入失眠、助眠、睡眠神器等类似关键词,琳琅满目的助眠类商品纷纷跳出来,让消费者挑花了眼。“Sleepwell”睡眠软糖、“Dreamwater”睡眠水、睡眠冲剂、睡眠片、睡眠糖浆,还有安神补脑液等口服产品琳琅满目。而外用的产品则可以说是从头到脚,蒸汽眼罩、耳塞、睡眠枕、睡眠膏、睡眠手环、助眠香薰、泡脚盆等等应有尽有。
与此同时,智能科技的加持提高了助眠产品的品质、丰富了产品功能,是助眠市场成熟发展的重要助力。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青睐智能健康设备等科技助眠产品。“我的智能睡眠仪很好用,据说运用的是独有的TENS'技术,只要贴在额头上,就能让我整晚进入深睡眠。”市民肖月作为一名“95后”,她坦言,虽然帮助入睡是助眠产品的首要作用,但含有“黑科技”才够新潮。天猫健康数据显示,今年3月以来,“90后”购买止鼾仪成交数同比增长近七成。而京东平台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智能助眠产品成交金额同比增长169%。
各类助眠手机App也应运而生。评价最高的蜗牛睡眠App,把社区电商作为变现模式,通过分享梦话记录等互动行为聚集了一批忠实用户,形成社交效应,继而将用户转化为付费者。
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美丽
在小红书上,有博主吐槽某款网红睡眠仪:“手握半小时了还是睡不着,想到花了400多元买了个没啥用的东西,就越想越睡不着!”还有博主吐槽某品牌睡眠水:“从一盖子的量喝到两盖子的量,还是没有成功进入深睡眠。”在使用了网红睡眠精油、睡眠喷雾之后,也有不少博主睡眠状况依然得不到缓解。记者发现,对于助眠产品测评,大部分博主依据的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经不起推敲。
而“本产品不可替代药品,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请按需购买”这一标签,被添加在不少进口口服助眠产品的商品描述中。业内人士指出,大部分口服类助眠产品,多包含褪黑素成分。作为一种神经内分泌激素,褪黑素具有镇静、诱导睡眠的作用,当褪黑素用于保健食品时,每日用量不得超过3毫克。此外,含有褪黑素成分的助眠产品不建议普通失眠人群长期服用,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长期过量使用褪黑素会加重肝肾负担。
网红助眠产品的流行,往往是因为其见效快,加之网红博主的极力推广,但产品效果可能仅对小部分人有效。业内人士指出,一些睡眠障碍在初始状态被长期忽视,很容易从健康隐患转化为疾病。想要拥有更好的睡眠质量,各类助眠产品只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多数产品更多的是满足用户心理上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辅助睡眠,并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甚至可能造成失眠加剧、焦虑加倍的后果。因此,长期使用助眠产品可能并不利于身体健康。如果想长期“睡个好觉”,就要培养健康生活习惯、改善睡眠环境、坚持适量运动、保证相对固定的生物钟,当心态平和,自然可以安心入睡。
■本报记者 王心如 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