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清明时节话家风 常怀感恩 2022年04月06日

网友如意(国企职工):“儿子,你寄过来的东西我都给你王姨、李伯送过去了,他们很高兴。”疫情期间我向老家的一些年事已高的老人寄了一些口罩和油米,母亲通过电话说了邻居的感谢。

我从小出生在农村,家里条件不好,兄弟姐妹多,物资匮乏。邻居看到我家的情况后总会时不时拿一些吃的给我们家。平时碰到一些困难,他们也总来援助。母亲生我弟弟的时候奶水少,弟弟总饿肚子,邻居王姨就把他自家产的羊奶送到我家;农忙的时候,家里没有牛来耕地,我父亲靠人力去耕地,肩膀和手都磨红了,邻居李伯知道后把他们家的牛借我们……“多亏了这些邻居帮忙,你以后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回馈乡亲们,回馈社会。”父母常常这样教导我。

这些年,家乡邻居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我都尽力帮忙。邻居家王姨的孙子考上大学,我每年都会给他一笔助学金。工作生活中我也深受父母的影响,怀着感恩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美好、积极的一面,乐于帮助其他人。虽然父亲已离开了我,但我想“常怀感恩之心”就是我家的家风。

⊙记者 李立平 整理

勤俭持家

网友寒山(企业家):父亲离开我们已10年了。在我的记忆中,他不苟言笑,脸上看不到所谓形容老人的那种“慈祥和蔼”,更多的是一家之主不可置疑的权威。虽然我从小因惧怕而远于父亲,可他对我一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勤乃发家之本,俭为致富良方。”这句话是父亲生前常挂在嘴边的。记得小时候,有次饭毕,碗里剩了几粒米没扒干净,父亲立即严肃地把我叫回来吃完,还让我抄写《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那时候,其实并不能完全理解古语中的真正含义,只知道从此在家里,吃多少就盛多少,盛多少就得吃多少,一粒粮食都不允许浪费。而父亲,哪怕一颗花生米掉地上,都会捡起来搓掉衣皮放进嘴里。

“你出生的年代没有打过战、流过血、吃过苦、挨过饿,你不懂以前我们那个年代有多苦……”父亲总对我们说,那时候他吃不饱饭,只能喝水充饥。家家户户的米缸是空的……感慨中,他总教导我们要饮水思源,居安思危。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我自觉也是一个勤俭的人,只是略微不同于父亲那样的“吝啬”,我的节约更多的是要求自己,能用不扔,能修不换,有需就买,不追求品牌但追求品质。即使我现在已实现财富自由,但我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特别高的要求。不得不说,这些习惯都是父亲带给我的,也正是因为有着勤俭节约的意识,我才能在国家给予的红利时代把握机会、积累家底、创造财富、实现价值。

⊙记者 李 润 整理

淳朴善良

网友邢芸(公务员):我出生农村,往上追溯,祖上多少代都是农民。家族中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或者口口相传的家训,但我的奶奶,她的一言一行就如同家规一般,影响着子孙后代。

我的奶奶是97岁高龄走的,离开我们5年了。我的父辈们常提及奶奶年轻时候的事。奶奶从小就有些耳背,后来只剩一只耳朵听得见。五岁还是玩耍的年纪,她就开始下河洗衣、烧柴做饭、喂鸡赶鸭……没有读过一天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却培养七个子女都到高中毕业,其中4人还继续读到了大专、本科。

爷爷是个渔民,常年出海打鱼,家里全靠奶奶一个人支撑着。她不仅要养育孩子,还要孝敬公公婆婆,照顾一大家子十口人的衣食住行。父辈们说,奶奶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磨豆浆给公婆喝,煮稀饭炒咸菜给孩子们吃,为了让孩子们多吃点,她早饭经常舍不得吃,就配水扒几口咸菜应付了事;寒冬腊月,她也要跑去捡枯树枝,只因为不舍得花钱烧煤炭;她每天除了纺线赚些钱,还要帮有钱人家里清洗堆积如山的衣服,挣点零钱贴补家用。

奶奶的前半生无疑是艰辛的,她的言行举止也默默影响着子孙们。晚辈们竭尽所能为她创造最好的晚年生活。我时常想起小时候奶奶牵着我带我买糖果的场景;时常想起奶奶在村头等我回来、送我离去的画面,时常想起奶奶紧紧握着我的手笑眯眯打量我的神情……现在,我把奶奶的故事继续讲给我的儿女听,告诉孩子说奶奶善良淳朴的品质,就是我们要传承的家风家训。

⊙记者 李 润 整理

施比受更有福

市民王女士(教师):又到一年的清明节,受疫情影响,今年清明节我们在家中摆上祭品、点燃纸钱,让思念随着一缕青烟慢慢升腾。在这个弥漫着思念的时刻,我再次回忆起爷爷的往事。

印象中的爷爷常常穿着一件洗得发黄的汗衫。他不抽烟、不喝酒,也没有任何不良嗜好。按说他生活简朴,又有返聘工资,手里应该较宽裕。但事实上,他把大部分的收入都用在资助亲戚孩子和帮助困难学生。每回听说村里哪家孩子考上大学,他总会托人送去奖学金。遇到哪一家特别困难的,还会给予每人每月500元的生活费补助。每月月初,爷爷总会提前备好几个小信封,各装上500元生活费,分发给远房的堂哥、堂姐们以及村里的困难学生。

而每到节假日,爷爷家里更是热闹。和我们一起过节的除了亲戚,还有那些没能回家的学生们。奶奶总会提前在客厅里摆上一张桌子,备好热腾腾的饭菜迎接大家。长辈们坐在一桌,我们孩子和学生们坐一桌。到了后来,在爷爷家过年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毕业多年的学生。参加工作后,每逢节假日他们仍会带上家里种的蔬菜、家里的土鸡蛋等,不约而同地来爷爷家里。他们有的在城里找到了工作,还把农村的父母接了过来;有的则回到家乡,当起了村干部,还号召乡贤在村里成立助学基金,就如当年爷爷帮助他一样,资助起了村里的困难学生……听他们述说着各自毕业后的发展,爷爷布满皱纹的脸上总会眯起笑容。

⊙记者 王琳雅 整理

尽份孝心

网友清风(教师):“这是给你奶奶吃的,你可别偷吃了。”小时候,只要听到父亲这句话,我就知道父亲又要回老家去看我奶奶。奶奶是一位朴实的农村妇女,住不惯城里高楼。父亲每次回老家都会带一些好吃的、买一两件衣服给我奶奶。

在乡下的奶奶会自己种菜养鸡,平时也会拿一些鸡蛋送到城里来。有一次,奶奶捡鸡蛋的时候摔了一跤,父亲赶紧把她送到医院,医生说骨头有裂缝需要手术。手术做完了,奶奶还需要在医院住一段时间。父亲从奶奶做手术到出院这一段时间,都住在了医院。刚做完手术,奶奶行动不便,父亲要帮我奶奶喂饭、擦洗身子、倒尿盆等。奶奶临终前,父亲也一直守在病床前,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她。

父亲对奶奶、对长辈的孝顺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我想“孝顺”应该就是我们家的家风,它并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在生活的细节中体现出来的。走上工作岗位,为人父后,我更能体会到做父母的不容易。工作之余我也会带着父母去旅游,每年定期带着父母去体检,及时关注他们的身体情况。平时我也会经常抽时间去陪伴他们。我父母的头发花白了,他们变老的速度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快。多花一些时间陪陪父母,常回家看看,不要到时再来感叹“子欲养而亲不待”。

⊙记者 李立平 整理

有志者事竟成

网友玲风(银行职工):小时候,我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我和爷爷的感情十分深厚。爷爷退休后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照顾和陪伴孙辈。但谈到我和爷爷的故事,我却思索良久,太多的点点滴滴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写起。他几乎不曾一本正经对我们讲那些大道理,但他坚定、执着、乐观的人生态度却影响着我。

上初中那会儿,我贪玩又不够勤奋,成绩一度排在班级的倒数。为此,我没少挨父母的骂。一转眼,到了初三年级,一下子有了升学的压力,我开始紧张,将一门心思都扑在学习上。由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在中考总复习刚开始的那段时间,我需要查缺补漏,比别人花上更多的时间,但成绩仍不太理想。

还记得初三年上学期的期末考,我的成绩排名仍排在班级的后半段。看着成绩单上的分数和排名,我关在房间里很苦恼。这时,房门外传来敲门声。我抬头一看,房门外塞进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道:“全班有50名同学,你排在37名。你比班上四分之一的同学都厉害!不要只盯着分数与排名,更要看到进步的空间。有志者事竟成!希望你继续努力,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纸条上的内容令我感动,觉得自己的努力和进步被认可,心中的阴霾也瞬间一扫而光。

印象中,爷爷总是会以这样平易近人、亲切的方式与我们晚辈们沟通。如今,那张纸条虽然已找不到了,但是纸条上的话我却永远记在我心里。直到现在,每每遇到挫折和困难,我总会想起爷爷说的那句“有志者事竟成”。

⊙记者 王琳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