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林冰和同学们通过欧卡牌接龙互动,进行团队心理辅导。 本报记者 严 洁 摄
4月1日,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五位一体”漳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在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举行。研讨会由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牵头主办,市属5所高校参与,围绕漳州高校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与干预、辅导员心理疏导、学生心理咨询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同心协力筑牢防疫“心”战线。
搭建平台
形成合力
“近年来,漳州各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已形成一系列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林冰说,这次研讨会旨在凝聚漳州高校合力,总结提炼出一套具有漳州本地特色、行之有效应对疫情常态下师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策略。
“自疫情发生以来,我院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略有下降,抑郁、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增多。我们通过开通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坚持做好心咨中心的日常工作,重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等措施进行应对,虽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研讨会上,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心理学教研室主任龙细连针对目前学院的问题进行了交流。
面对疫情发生,漳州高校实行“校园封闭式管理”,师生难免会产生心理上的焦虑和烦躁。漳州各高校也纷纷开通心理咨询热线,成立心理咨询队伍,为师生“排忧解难”。“研讨会上,几所市属高校分别从各自工作,分享了漳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案例、疫情期间的心理防护及后疫情时期新常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我从中也受益很多。”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心理咨询中心许峥嵘老师说,通过这样的一个“抱团”,让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找到了“归属感”,感觉不再是“单打独斗”。
“为师生做好防疫心理服务,各高校都做了不少创新举措,效果如何?又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通过研讨会这个平台,大家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学习,对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也是一个很好的成长机会。”谈起学校牵头举办研讨会的初衷林冰说,同时,也希望通过此次的召集,进一步联合各方力量、资源,健全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提升能级,加大心理健康服务供给,形成全社会协同推进的合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多措并举
提高实效
研讨会上,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林冰副教授作《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几点思考》主题讲座,根据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呈现的心理问题,分享了应对疫情常态下师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策略。
“疫情时代大学生主要的心理困扰有对现实安全防范措施的担心、对失去正常学习生活秩序的焦虑、对未来职业发展前景的隐忧、对激活原始创伤记忆的恐慌、重大生活事件引发的创伤。”林冰分析说,大学生出现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精神障碍表现为恐慌、抑郁、焦虑、躁狂、精神分裂症等。
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林冰表示,老师要积极回应学生的情绪,可以从倾听感受、表达情绪、澄清信息、耐心安抚、心理教育、积极应对几方面入手。“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工作方法也不太一样,比如,对于普通学生,需提供防控疫情的健康知识,耐心指导其积极应对,指导其制定学习与休息兼顾的作息制度,强化家人同伴支持等。对于隔离学生则注意倾听和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普及正确防护疫情的知识和方法,鼓励学生寻求支持,鼓励学生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平复情绪。工作上,学校可以多群体合力提高工作实效,比如建立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共同咨询的模式,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听取了辅导员对心理问题学生的个人信息后,与辅导员一起制定危机干预方案。再由辅导员对学生直接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进行后方督导的方式进行咨询。”林冰说,此外,还可以采取线上+线下、预防+干预、与家庭、社区公益组织合力、与心理专科医院联动等多形式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不仅是学生,后疫情时代高校心理工作者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生理上出现身体累、睡眠问题、饮食问题等,心理上出现焦虑、压力大、耗竭感、产生矛盾等,如果出现以上的情况,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寻求心理援助。”林冰说。
生命教育
筑牢防线
据了解,本轮疫情发生后,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的作用,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学校先后开展了“珍爱生命、心怀感恩,温暖同行”主题活动——“你好,我家的李焕英”,通过感恩教育,吃苦耐劳的精神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提升了学生对疫情封闭环境下的适应能力;举办了“疫路心防护,朋辈来罩顾”心理健康四级网络——四级心理联络员开展生命教育培训,开展了生命教育主题班会;举办了“生命教育识自我,直面挫折创人生”主题活动,通过征文比赛、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游园、心理电影赏析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心理免疫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
“疫情期间,学生面对疫情容易出现两种极端心理:第一,极度恐慌,害怕染上新冠病毒,终日处在焦虑和恐惧之中。第二,无所谓。觉得自己开心自在就好,管它有没有被新冠病毒传染或传染给别人。高校可以从‘生命体验—生命认知—生命行为’这三个环节来进行生命教育。”研讨会后,林冰分享道。
如何进行生命教育呢?林冰说,一是要提升生命认知水平。明确“生命是什么”,懂得“个体与他人生命的关系”,明确“个体与国家命运的联系”。二是丰富生命体验。一方面相比疫情发生初期具有更多的积极体验和思考,另一方面开始从消极的生命体验中吸取经验教训。三是转变生命行为。疫情期间,通过学习技能、娱乐锻炼、参加活动等,消除不良情绪;通过关注疾病预防、提高防控意识,转变防护行为,避免交叉感染;通过沟通向家人传递防护意识、深入交流,共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
☉本报记者 陈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