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拨云见日身披光 ——读《活着》有感 漳州艺术实验学校 九年五班 郑棠欣 2022年04月07日

在池塘边那片田地上,一位老人牵着牛在耕地。这头牛,跟它的主人一样,黝黑、年迈、沧桑。阳光并没有很强烈,却依然照在他们身上。阳光下的老人像一幅剪影,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他是余华《活着》笔下,一个饱尝“悲莫悲兮生别离”之苦,却依旧迎风而战、坚韧活着的老者。

《活着》写于1993年,讲述了一个下乡采风的县文化馆创作员遇到了正在牵牛耕地的老人徐福贵,听福贵讲述了他苦难一生的故事。故事中,福贵仿若局外人,以客观中立的叙事立场,冷静地讲述着人间的苦难。福贵本是地主的儿子,却嗜赌成性,逐渐败光了家产,最终父母、妻儿相继离世,留下其孤身一人。这样生离死别的痛苦本应是汹涌而来,足以把任何一个人淹死的,可《活着》中每次对死亡的描述却都是平静的,福贵也没有像“本应该”那样,被苦难折磨得命染黄沙,而是与唯一的老牛相伴,好好地活着。书中讲了七次死亡,但它的名字,却是“活着”。

“一个人的命再薄,只要想活着,怎么也死不了。”父亲因破产而气死时,福贵是否觉得噬脐莫及?儿子因被抽血过多致死时,福贵是否悲愤欲绝?唯一的小孙子因吃豆撑死时,福贵是否万念俱灰?生活的万千苦难,扎扎实实地砸在福贵身上,千千万万个描述悲伤的形容词,福贵又哪个没有亲身经历过?以上所有“是否”的答案,都是“是”。可一转身,你还是能看到那个老人,那个身子弯得像弓的老人,牵着老牛,慢慢地走在田埂上,走进阳光里。

这就是超乎常人的乐观吧。余华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带着那份永远不可磨灭的信心与勇气,挺身走进哪怕只有孤独与黑暗的前方。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坎坷,可哪一项破坏又会比死亡更彻底呢?既然不可避免,那就用乐观锻造出一把光剑,击破万千苦难!那就用信仰之光,照亮整片迷雾森林!要永远相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暗黑苦难的背面,一定是嫩绿的新生命。北宋诗人陈与义在《观雨》写道:“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乌云密雨中也有不屈不挠的抵抗,当竹枝顽强挺立着,高高的山角,也被风掀起了一丝光明。你若能大步向前,光就会昭然若现。

举步维艰毋投降,拨云见日身披光。让我们拥有“以歌报痛”的乐观,迎向崭新,迈向新生!

(指导老师 杨萱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