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聊聊“居家办公”的那些事儿 2022年04月08日

网友心雨心愿(互联网公司员工):

作为一名互联网IT从业者,居家办公对我而言属于“日常操作”,早已“驾轻就熟”。疫情前,若是遇到出差,我也经常带着电脑随时随地工作。2020年疫情刚暴发时,我也曾有两三个月是居家办公的状态。由于我们公司在万达A座写字楼,新一轮疫情发生,接到通知居家办公,大家反应很平淡。因为在公司上班的时候,大家也都是各自对着电脑,无非交流层面从“面对面”变成“云对云”。

我们公司之前在远程办公软件和机制建设方面做得还算不错,所以居家办公第一天早上9点,老板组织全员线上视频会议,全程两小时内容丰富,节奏紧凑,各部门轮流发言汇报当前工作和下阶段计划安排,员工们也各抒己见。互联网公司有个普遍特点:老板年轻、员工更年轻,公司的企业文化也年轻,大家相处模式更像朋友而非上下级。所以视频会议的氛围轻松愉悦,时不时穿插有笑声和掌声。

居家办公过程中,我有一件事情需要几位同事一起协作,一个共享文档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我有个问题需要请教,群里发个弹幕大家就接二连三帮忙解答;有的同事居住在管控区或者封控区出不来办理具体业务,群里知会一声,大家都能相互帮忙……有人觉得居家就可以“划水”,但其实只要分工明确,目标清晰,就是“事情推着你走”,效率、结果还是有保证的。

居家办公不打卡,也没有人实时监控,确实多了一份轻松和从容。不过同事之间也比较自觉,上午9点大家都“在岗”,晚上6点之后,如果不是特别急的事情,大家都会留到第二天再说。有人这样形容居家办公的状态:呼吸如常、体温正常、饮食超常、精神失常、体重异常。虽然是句玩笑话,不过我觉得,居家办公不仅是疫情当下的权宜之策,很可能会成为未来很多公司常态化和制度化的办公方式。 ⊙记者 李 润 整理

市民林女士(广告传媒公司职员):

新一轮疫情发生后,工作模式从办公室转战到居家办公。我们和家里的“神兽”也被迫成了临时的同事。工作+带娃,对于没有老人帮忙的家庭来说真是个挑战。不仅要随时随地切换不同角色,快速调整状态,还得学会心平气和地与“神兽”和平共处。

居家办公第一天的上午,我把自己反锁在房间和同事们进行线上会议。“妈妈、妈妈——”一阵急促的拍门声,我不得不起身开房门,把女儿放进来。电脑屏幕上闪闪亮亮的会议背景,一下子引起了她的兴趣。她趴在电脑前,不肯走了。我只好暂停手里的工作,连哄带骗地将她带到客厅。不一会儿,拍门声又响起了。这回我狠下心,冲着门外的女儿吼了几声,将耳机的音量调到最大,继续手头的工作。但哭喊声也随之越来越大,穿透门板和耳机,让人无法专心工作。无奈之下,我再次退出线上会议,开门安抚女儿。这样来回一折腾,再回到书房已是早上11点,线上会议也结束了。就这样,在被家庭和工作来回拉扯之中度过了第一个上午。

当天中午,我们一家三口就开了个家庭会议,讨论怎么分配我们的工作区。最后决定大人分别安排在房间和客厅,每个人一小时轮流照看孩子,女儿的玩具移到开放式书房。

这下,有了专属的游戏区,还有人陪伴,女儿听话了许多。大多时间都能在大人的陪伴下呆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醉心玩玩具。后来,经过两三天的磨合,我发现这只“神兽”,似乎成了我们的“同事”。虽然仍会到房间“探班”,但她知道大人戴上耳机的时候就不能出声,要自己安静地玩。有时候,还会蹑手蹑脚走到我身边,递上一包小零食。我需要喝水她还能搭把手帮忙倒水,自己也能看绘本自主学习了,真是感动又欣慰。 ⊙记者 王琳雅 整理

网友往事随风(修图师):

不用着急赶着去公司上班,起床梳洗,简单吃过早餐后开启我一天的居家办公模式。

由于我的工作性质,居家修图和在办公室修图其实差别不大。我们公司实行个人业务按量考核办法,不用和同事一起合作一个项目,更多的是一个人独立完成项目任务。

当天的任务是帮一对新人处理他们的艺术照。我打算在保证修图质量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好提前完成任务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磨平、修脸型、妆容调整、痩手臂、调色……我按照自己的工作节奏有条不紊地给新人进行“变美”改造。

我是一个较喜欢躺平的人。在公司工作累了会和同事聊聊天放松下,在家我就喜欢躺着。工作两个小时我都没有挪开椅子,确实感觉累就往床上躺一会儿。

修完图,我把图片发给客户,客户还是比较满意,只提了一些修改意见。“看来今天我能早点下班了。”我心里想。经过一番修改,下午5点我完成任务。起来放松一下,在房间里走几圈,拿上一瓶可乐我又坐回电脑桌前,边喝可乐,边玩NBA2K的游戏。虽然居家办公的生活我较喜欢,但我还是希望疫情早点过去,大家都能回归正常的工作生活节奏中。⊙记者 李立平 整理

网友晃过天空(短视频博主):

作为一个篮球短视频博主,工作时间自由安排,大部分时间是居家剪辑视频。疫情对我工作的影响主要是让我不能去球场拍摄视频素材,只能在家“水”视频,以及剪辑一些之前的“库存”视频。

前几天,我还能剪辑一些之前的“库存”视频,可越到后面,素材越少。由于我家住一楼,我便开始在家拍摄素材,分享篮球技巧和在家训练计划。家里场地有限,只能拍一些简单的技术动作,一个动作都得拍十几遍。拍摄中,有一次我还把家里的茶盘打碎了。此外,我还会在家里做一些力量训练,深蹲、俯卧撑、引体向上、核心训练等都安排上了。

作为一个粉丝数并不多的篮球博主,平时在家我也会开开直播,跟粉丝聊聊天。居家办公对我这样的篮球博主并不适合,我需要到球场上去跟人单挑、打球。我希望球场、健身房能早日开放,让我们这些热爱运动的人能去挥洒汗水。 ⊙记者 李立平 整理

网友小发不是花(国企职工):

对我来说,“居家办公”在疫情前是不多见的,可以说是一种奢望。刚开始那几天,我的确很兴奋,毕竟可以不用火急火燎出门赶早,不用准时打卡、老实坐班。

但这样的模式没几天,我居然会有种说不出的“不自在”:好像很烦躁、很无聊、很懒散……或是没有了在办公室工作之余同事间的互动,觉得有种被“抛弃”的焦虑感。

说实话,在家办公和在岗办公差异蛮大的。残酷的现实是:家人全部都待在家里,屋子就那么大,他们走出走进、大声小声、忙前忙后,思绪动不动就被带飞,经常走神;其次,因为大部分资料都在单位的电脑里,很多工作因为缺少资料无法开展或者难以执行,郁闷的心情导致时常出现幻觉,连呼吸都变得“困难”。各种主客观因素使得工作效率大幅下降,工作质量也明显下滑。

坚持了近十天的居家办公终于在前不久迎来复工。线下上班第一天,我第一个冲到办公室,洗了茶具、擦了桌子、拖了地板,心情特别愉悦。通过这次疫情期间短暂的居家办公模式,我更觉得“工作”这件严肃的事情还是得老老实实待在上班的地方才能更好地完成。无论是从效率、规则、约束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心态、环境、氛围来说,居家办公不一定是优选,只能是特事特办、临时过渡。 ⊙记者 李 润 整理

网友JIANG(医药公司 行政文员):

疫情之下,我毫无防备地开启了宅家办公生活。每天上午起床不再需要化妆打扮,省去了路上奔波的时间。虽然看似方便,但居家办公的日子却比以前更累了。

上午8点,我懒洋洋地坐到电脑前。邮箱里已经堆了五封邮件,都是同事莉莉发来的。有的发送时间是前一晚11点,有的甚至是凌晨1点多发来的。我将邮件下载,一边查看文档,一边吃早餐。随后,拨通莉莉的电话,与她探讨邮件内容。此时,电话另一端传来一声嘹亮的“妈妈”。她没立刻答应,继续和我讨论工作。很快就变成“妈妈,妈妈!妈妈妈妈!”我吓得赶紧把电话拿远了一点。原来,她所在的小区也成了封控区。由于孩子还小,深夜孩子睡着后的时间,她才能专注工作。

最近,正好赶上要整理报告。每天微信工作群,都能接到各种催数据的通知。我将文件汇总形成材料,整理上报。而不到1小时后,新的指令又来了。此时,已接近中午12点。连下班时间也被默认是可以干活的。

更奇妙的是,居家办公后,家里好像成了一个大公司,工位、食堂、宿舍之间只有一步之遥。原想着早点把手头的事情处理完,便可以安心追剧。但家里的“诱惑”实在太多,吃一包瓜子,泡一杯茶……

疫情期间,公司会议改成线上。晚上临时召集开个线上会议,也似乎顺理成章了。于是乎,原本一周两次的会议,变成了随时随地线上举行。原本在公司正常的上下班时间,居家办公变成了“996”,随时待命。

⊙记者 王琳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