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一方静谧的咖啡厅,独自斜坐在昏暗的一角,选好咖啡豆,磨上一小杯,当新鲜的咖啡豆遇到热水呈现丰富的泡沫,馥郁的醇香扑鼻而来。对于手冲咖啡而言,同样的咖啡豆,却能品出不同的味道,而咖啡豆的讲究,就是用心磨出一杯满满的情调。
烘焙豆子也治愈
筛选咖啡豆、预热烘焙机、给咖啡生豆脱水……随着时间推移,咖啡生豆从原有的白色、墨绿色慢慢变成我们最熟悉的咖啡色。在漳州乐萃咖啡的工作室,工作人员忙着烘焙咖啡豆。
“烘焙机的温度取决于烘焙师想如何表达一款咖啡,大约在180摄氏度至200摄氏度左右,进行脱水环节时,每款咖啡豆的含水率不同,脱水的时间也不同。”乐萃咖啡负责人李先生告诉记者,“脱水完成后,咖啡豆开始进入发展期。这个阶段尤为重要,火力太大的话,会导致发展过快,风味激发不出来;火力太小,咖啡的风味则会挥发得只剩下苦。”
发展期过后,一声爆裂声代表着咖啡豆的烘焙程度进入了浅度,一爆的末段,咖啡豆的烘焙程度便进入了中浅度。咖啡豆二爆为中度烘焙,二爆末段为中深度烘焙,具体的烘焙程度取决于烘焙师对一款咖啡豆的理解。
记者走访了市区几克、咖朵、奥杰、山形、乐萃等售卖咖啡豆的门店,其采用的咖啡豆一般分为拼配咖啡和单一原产地的咖啡。其中,拼配咖啡用于意式咖啡制作,使用不同产地的咖啡豆,来实现互补以及出品的稳定,采用较深的烘焙程度可以减少咖啡的酸质,同时达到平衡。而单一原产地的咖啡适用于手冲制作,可以按照各自喜好,挑选不同种类的咖啡豆,由于咖啡豆不同,烘焙程度也不同,单一原产地的咖啡是按照每个地区咖啡豆的特点,定制合适的烘焙方式,例如,果酸香气类型的咖啡豆适合做浅度烘焙。
“家里有人不喜欢太酸,有人不喜欢太苦,所以几个品种我都会买一些。”市民庄丽玲正在选购咖啡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很享受一个人独处的时光,最好是有刚刚冲好的咖啡陪伴。”对于手冲咖啡的初试者而言,建议选择浓度较低、果酸明显、烘焙程度相对浅的咖啡豆。
还有人不会选咖啡豆?
“朋友过生日,请帮我挑一袋咖啡豆。”如果在门店这么问店员,一定会把店员整懵。选购咖啡豆一定要做好功课,那么,该怎么挑选咖啡豆呢?
保质期很长,赏味期很短。实际上,赏味期和保质期是两个概念。购买咖啡豆时,通常店员都会提醒:部分咖啡豆的赏味期在4至30天内,最长也不超过两个月,因此别买太多,喝完再买。一旦错过最佳品鉴期,香味会慢慢流失,口感会大打折扣。
为了防止买到以混豆伪装的劣质品,购买单品咖啡豆时,可以随机抓一把咖啡豆,看看每颗咖啡豆颜色、颗粒大小、形状是否相似。值得一提的是,中深度烘焙出来的咖啡豆,其出油是正常的,但浅焙度的豆子出油,则表示已经变质。
此外,如果豆子够新鲜就很容易剥开,同时伴随着清脆的声音。剥开后,如果烘焙的程度均匀,咖啡豆的表皮和里层颜色一样;如果表层颜色比里层颜色深很多,则说明烘焙的火气过大,可能影响咖啡豆的香气和口感。若是拿一两颗豆子放在嘴里嚼,清脆有声则表示豆子没有受潮。
在线上,咖啡豆看得见、闻不到,该怎么挑选呢?要尽量选择有保证的店铺或品牌,有些店家可能会为了降低成本,混杂其他种类的咖啡,或是使用一些来自非原产地的咖啡豆。不过,非原产地的咖啡豆未必不好,只是由于气候不同,味道也会不同,介意的消费者选购要慎重。如果实在纠结烘焙程度的话,可以选择中度烘焙,因为中度烘焙适合多数咖啡豆,也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此外,咖啡豆最怕氧气、阳光,还有潮湿的储存环境。因此,最好不要把咖啡豆磨成咖啡粉保存,也不要放在冰箱储存。
自己动手更解压
打开牛皮纸袋,饱满的咖啡豆满满当当;当咖啡豆被碾碎时,有时清脆、有时细腻;冲泡后,弥漫在屋子里的醇香久久不会散去……从取咖啡豆到饮用,视觉享受、嗅觉享受、听觉享受包含在整个过程中,这杯手冲咖啡讨好了一整天的心情。
若想冲出一杯好喝的咖啡,该怎么操作呢?以20克咖啡粉,总共冲300毫升咖啡液为例,我们需要先将滤纸边缘较厚的位置折叠以免堵住滤杯孔,并将咖啡粉放入滤纸中,随后将其轻轻摇平,避免萃取不足。用粉量与水量比例建议1:10至1:20之间。
焖蒸与冲泡最关键。20-30秒闷蒸过程不能少,不然会导致后面萃取不足,而不同咖啡豆适合的水温稍有差异,手冲的水温一般在88摄氏度至95摄氏度之间,粉水比例控制在1:15。焖蒸就是在第一次注水(水量为咖啡粉的1.5倍为宜)后,停顿25-30秒,让咖啡粉和水充分接触,为后面的萃取打基础。在接下来的冲泡环节(上图),要注水两次左右,无需停顿,直到注水量达到我们预期的300毫升为止。冲泡结束后,将咖啡液倒出来就可以饮用了。最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糖、牛奶、巧克力等。
生活失意本寻常,人生有太多无法控制的事情。但对于手冲咖啡而言,除了自己种不了咖啡豆,烘焙、磨制、萃取等环节都能自己控制,只要有时间,就能将手冲咖啡的仪式感做到最丰富。生活不易,仍需自解,试试用咖啡的香气治愈自己,用这专属于自己的仪式感忘记烦恼和压力,营造自己能够掌控的一方小小天地。
■本报记者 王心如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