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 川
所谓母钱,就是古时翻铸大量钱币时,中央和地方财政所制的标准样板钱。根据母钱作为样板的用途,母钱可分为三种,即钱样、雕母钱和铸母钱。
钱样是根据钱币的设计,用锡、象牙或红木等材料精心雕制的钱币实物样板,它的用途是呈送朝廷,供皇帝审定,但不流通。钱样只有一枚,所以数量极其稀少,一般在交易市场上几乎不能见到。雕母钱是按照朝廷规定的规范性的钱的形式把它雕刻出来,面、背要求很严格。而且请当时最有名的书法家,或者是皇帝本人来写钱文,把它刻成钱模子。雕母做出来以后,经过审定排准以后,就开始翻铸了。翻铸还不能大量地翻铸,翻多了,就变形了,所以翻出来的钱也是有一定限量的。第一次翻出来的钱叫铸母。雕母和铸母的区别最明显表现在钱币的文饰内容上,雕母钱文精美、字口深峻,每个字的笔画都非常清晰,绝无粘连模糊,而且笔画比同版本的流通钱要细瘦,从细部看还保有手工镂刻的痕迹。铸母钱的钱文笔画也非常清晰,纹络较为挺拔深峻,但因为铸母钱是翻铸所成,为了使它的外缘轮廓和内廓穿口光洁,一般会经过冷加工,因此钱面上还会有搓磨的痕迹,并且钱的边缘上还保留拔模子的斜度。
母钱与行用钱另一个明显的区别是钱币的大小与厚度。由于古时翻铸钱币时,采用刻模灌铸的方法,因此制造出来的行用钱的体积会比作为刻模样本的母钱稍小。母钱的大小、厚度都超出常品。在钱币收藏中,首先要留神体积超出常品的大钱,其次要注意分量异于常品的厚重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