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故试卫尉少卿兼漳州长史韩公墓志拓片
⊙郭联志 文/图
《唐故试卫尉少卿兼漳州长史韩公墓志》收入毛阳光先生《洛阳浪散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是目前仅见担任漳州长史的唐代墓志铭。是继唐龙溪县令、县尉,漳州司户等墓志铭出土后的又一重要文物,也期待发现更多与漳州有关官员的墓志铭,帮助我们了解那个遥远的年代。拓本识别断句如下:
唐故试卫尉少卿兼漳州长史韩府君墓志并序
公讳愃,字中则。侍中公瑗之曾孙,楚州司马绎之第二子。少沉敏多略,历太子宫门郎,太仆寺丞,佐戎淮西。属李希烈逆节,署参谋领兵比阳以抗王师。公乃饮士卒醉,而轻骑夜遁,追者不及。襄阳帅贾躭荐之,朝廷有疑之之论。故除远郡佐,郁郁不得志,以永贞元年六月六日,享年五十四终。属中原多故,旅榇潇湘,以元和十五年九月三日归葬于洛阳北原。嗣子重立,茹哀窀穸,克终先远,礼也。铭曰
雄略冠时 曹值艰危 变祸为福 忠诚坦夷 少列佐邦 金章飞驰 年才中寿
方资勋德 如何昊穹 夺我英特 卜宅洛汭 归安故国 玄堂冥冥 追恨何极
一、墓主人生平
墓志铭概括记载了墓主人漳州长史韩愃的悲欢一生。韩愃,字中则。是唐代忠义宰相韩瑗之曾孙,楚州司马韩绎的第二子。从小沉稳聪慧多谋略,历任太子宫门郎,太仆寺丞,协理淮西节度使军务。正逢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作乱,署理参谋领兵于比阳(今河南泌阳县)抗拒王师。韩愃将士卒灌醉,轻骑夜遁,投奔襄阳帅贾躭,追者不及。襄阳帅贾躭向朝廷推荐,朝廷怀疑其忠诚度,故将其派遣远离中原的漳州任副职,即漳州长史。韩愃郁郁不得志,于永贞元年(805年)六月六日故于漳州,享年五十四岁。当时中原多故,暂寄灵柩于潇湘(今湖南),元和十五年(820年)九月三日归葬于洛阳北原。
二、墓主人出身世家
韩愃是名门之后,其曾祖父是唐代忠义宰相韩瑗,出身于南阳韩氏,历任兵部侍郎、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侍中,袭封颍川县公。他在废后之争时,支持长孙无忌、褚遂良,反对武则天,引起武则天的嫉恨。显庆二年(657年),韩瑗被诬陷谋反,贬为振州(在海南)刺史。显庆四年(659年),韩瑗病逝,又被抄没家产。中宗年间平反。后追谥“贞烈”。韩瑗在振州莅事两年,躬亲仁民,不幸染瘴身亡,留下甘棠遗爱,获尊为三亚古代名宦之首。
出身这样的世家,韩愃从小足智多谋,协理淮西节度使军务,可见韩愃也是文武皆行。从目前见到的墓志铭,无论初唐龙溪县令郭行节、县尉李君,还是中唐漳州长史韩愃,都没有儒臭之味。
三、墓主人在漳州的任职
韩愃任漳州长史,州长史亦称别驾。唐代州刺史下设立长史官,名为刺史佐官,却无实职。福建唐代,建州、泉州皆有长史一职。唐初改郡丞为别驾,大致太宗或高宗初改别驾为长史,另以皇族为别驾,后废置不常。关于普通州别驾改长史的时间有多种记载,《旧唐书》卷四《高宗纪上》、卷四十二《职官志一》,《唐会要》卷六十九《别驾》记作贞观二十三年七月。《唐六典》卷三十《三府督护州县官吏》载永徽中,改别驾为长史。《通典》卷三十三《职官十五·州郡下·总论郡佐》:“大唐永徽二年,改为长史”,与《六典》同。《新唐书》卷四十九下《百官志四下》记作:“高宗即位,改别驾皆为长史。”按高宗贞观二十三年六月即位,七月便进行了一系列官制改革,《旧唐书》卷四《高宗纪上》:“秋七月丙午,有司请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诸州治中为司马,别驾为长史,治礼郎为奉礼郎,以避上名。以贞观时不讳先帝二字,诏有司,奏曰:‘先帝二名,礼不偏讳。上既单名,臣子不合指斥。’上乃从之。”总之墓志中只使用标准名称长史和司马,可见唐时当代人,使用官衔还是很严谨的。
四、韩愃被贬入闽时间
韩愃入漳与两人有关,一是淮宁军节度使李希烈(约750—786),一是襄阳帅贾耽。
淮宁军节度使李希烈,是燕州辽西县(今北京市顺义区)人。唐朝藩镇将领,淮西节度使李忠臣族侄。建中三年(782年)冬十一月丁丑,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与硃滔等四盗胶固为逆。建中四年(783年)八月丁未,李希烈率众三万攻哥舒曜于襄城。
襄阳帅贾耽,建中三年(782年)十一月己卯,以山南西道节度使贾耽检校工部尚书、兼襄州刺史、御史大夫、山南东道节度使。建中四年夏四月庚申,以永平宣武河阳等军节度都统、检校司待、平章事李勉为淮西招讨使,襄阳帅贾耽、江西嗣曹王等为之副。
韩愃投奔贾帅当在建中四年(782年)四月到八月之间,时韩愃才31岁,被左迁入闽。
五、韩愃有没有到过漳浦
该墓志铭没敘述韩愃到的是哪个漳州。关于漳州从漳浦迁龙溪时间有两种说法,一是乾元二年(759年),一是贞元二年(786年)。如果是贞元二年(786年)才迁州,韩愃可能到过漳浦,参加迁州建设,辛劳过度,在漳州二十三年,竟无传一子。
按墓志永贞元年(805年)韩愃卒于漳州,时年54岁,当出生于751年,即唐玄宗盛世之时天宝十载。物极生悲,安史之乱后,方镇兵兴。尸骸北归到元和十五年(820年)才安葬洛阳,叶落归根。
韩愃在漳州长史任上去世,到迁回洛阳北原安葬,整整走了十五年。走的是湖南道,但就不知具体由何处出闽。是否由此开辟了东南至湖南之路,方便宋元瑶族东迁?可见唐代中原士族之三观,无论是龙溪县令郭行节,县尉李君,还是漳州长史韩愃都以归葬河洛为荣。
六、附名词解释
“属”字常见于唐代墓志铭,方音读为[tu^53]。也是识别真假唐墓志铭的一个关键字——恰好遇到。
旅榇:客死者的灵柩。唐刘禹锡 《为鄂州李大夫祭柳员外文》:“闻君旅榇,既及岳阳。寝门一恸,贯裂衷肠。”
金章:金质的官印。一说,铜印。因以指代官宦仕途。唐杜甫 《陪柏中丞观宴将士》诗之一:“无私齐绮馔,久坐密金章。”仇兆鳌注:“金章,金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