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悦
民国的清明节,和如今相比,还是有所差异的。
首先,民国人热衷过清明吗?
若是放在其他年代,这似乎不是啥问题了。毕竟,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管是古代,还是如今,清明都备受重视。不过,在民国,清明节这个日子,可显得有些尴尬了。
清明节在民国时期的尴尬,主要源于民国的“西化”。民国出于转型初期,一切向“西”看,这是难免的。而在节日方面,尤其如此。传统的重要节日,如清明节和春节,都备受官方冷遇。而且,清明节也没有放假。
当然,尽管官方不提倡,甚至还时不时以“破旧”为名,禁止过传统节日,但民国依旧暗度陈仓,各展神通地偷偷过节。于是,清明节这一天,也就形成了“官冷民热”的奇特现象。
其次,在过节气氛上,民国和如今又有何不同?
不同的地方,在于民国的清明节,多了欢乐的色彩。说起来,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的清明节,和儿童节几乎在同一天。而官方对这两大节日的态度,也截然不同。清明节作为“旧”的代表,属于“落后分子”;可儿童节是“外来”的产物,备受热捧。结果,儿童节反倒成了民国年间,为数不多的小长假之一。
民国的儿童节,定在了每年的“双四”。而民国的清明节,大概是在4月4日到6日之间。结果,就和儿童节差不多同时候了。本来,清明节不放假。但妙的是,儿童节有放假,每年的4月1日开始,连续放假三天。各中小学的学生和老师们,都乐得享受假期。而商家瞅准了这个机会,纷纷推出各种促销活动。
多数促销,也是奔着孩子去的。百货大楼推出儿童用品八折,也有零食店宣布饼干七折;动物园和植物园等场所,都纷纷贴出告示,表示在清明前后,带着孩子去游玩可以免门票。至于一般的穷人家,若是不想破费,也不要紧,接着清明节的扫墓,带着孩子到野外踏青,也是一种休闲娱乐。
最后,既然全民过节,有个问题也就来了:交通怎么办?
平日里冷冷清清的街道和野外,一下子涌来这么多人,怎么维持秩序?车马方面,如何管理?1934年的清明节,民国政府派出了警察维持秩序。警察们在雨花台的山下,竖立了一块木牌,写明了车马管理的三大点:第一点,车子停路西,车头向北;第二点,马车以及人力车停路东,车头向南;最后一点,不管是车子、马车还是人力车,都不准上山,只能停在山脚下。
这么一来,来的时候,互不冲突;停的地方,也整整齐齐;离开时,也各走各的方向。这么一来,扫墓顿时少了许多冲突。而且,严禁车马上山,也能保证扫墓人的安全。
结果,民国人的清明扫墓,也就秩序井然,文明有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