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吊装置咚咚作业,钢筋碰撞乒乓作响,工人施工敲敲打打……踏着春光,位于漳州高新区九湖镇的美山物流城项目正加快建设,奏出了奋进的“交响曲”。
项目占地213亩,建成后将应用食品生产大数据,开展冷链配送服务,实现按需生产、个性化定制的城市安全食品智能制造。
“李哥,项目建设可还顺利?抓紧项目建设,也要继续抓好疫情防控。”循声望去,是高新区益企办九湖镇片区的挂钩干部钟杰。
“顺利顺利,有你哪会有困难哩。疫情发生后,你们第一时间向企业科普疫情防控知识,及时宣传惠企政策,让我们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项目建设不停步,各项工作稳步开展。”钟杰口中的“李哥”——美山物流城项目负责人李锦源乐呵呵地答道。
从前期洽谈,到手续办理,再至建设施工,项目落成哪能不遇上困难?前期办证,李锦源就差点儿遇上“麻烦”。
“项目建设前期,我们在联系审批局了解业主总平图审批办理的过程中,发现美山物流城部分厂房为3层,需进行特殊工艺论证,论证后总平图才能批复。”钟杰说。
“得知消息后,我都懵了,要到哪里去联系专家论证。”李锦源清楚记得当初的无措。
一边告知业主,一边着手联系部门和专家,钟杰与同事当天联系了生态局、审批局、建设局、自然资源局、科经局以及3名专家,并与企业仔细准备材料直至凌晨……
第二天,论证一次通过。项目立项,当天审批;工商注册,当天领证;工艺论证,次日通过。
相关程序陆续推进,施工准备亦同步进行。可难题,又来了。
原来,项目主楼规划区域内,矗立着一座底座近50平方米,高30米的通讯铁塔。
“我们花了15万元,将桩机运达现场进行打桩。偏偏遇上这‘大家伙’,若我们企业自己协调移除,耗时耗力不说,还不一定办得成。”李锦源急得火烧眉毛。这其中,不仅有时间账,更有经济账。桩机无法施工只能安排撤场,撤场15万元,下次再进场又是15万元,一来一回,企业至少要多花30万元。
情急之时,企业找上了钟杰。钟杰想都没想,一口答应。
那几日,他天天不着家,找部门、跑现场、寻位置,联系通讯、征迁中心、九湖镇镇政府等部门,终于敲定了“大块头”的迁改位置和迁改办法。
一周内,通讯塔顺利迁改到位。
“大块头”落地,李锦源心上的“大石头”亦落了地,项目按计划推进。目前,项目进度已完成50%,预计今年可陆续投入使用。
李锦源坦言,“这个‘90后’的小伙子,天天跑部门、下工地、解难题,大事小事帮着张罗,比我妈还细心。”
在九湖片区,仅正在建设的工业项目就有26处。钟杰的手机上,有份长达数页的表格,悉数记录着每个项目的进度节点、存在问题、解决情况。而手机壁纸,是他三岁儿子的照片。“从出生到现在,看着他从小不点到小大人,觉得再累也值得。”钟杰说。
能当爸,也能当好“妈”。钟杰所在的益企办是高新区为企业提供“妈妈式”服务的部门,全过程帮扶企业完成开工前期手续办理工作,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现场问题。在钟杰看来,服务企业和照顾孩子有共通的道理,关键是要做到“三要”——要主动,要细致,要关心。
“若被动,则手续办理、施工进度都会滞后。若粗心马虎,就没办法帮企业全方面规划。若漠不关心,那就发现不了问题。”钟杰说,这就是他服务企业的“妈妈经”。而在高新区,像他一样,为项目、企业提供“妈妈式”服务的干部还有许多,大家有着各自的“妈妈经”。
望着如孩子般“茁壮成长”的项目,钟杰很欣慰,笑着说:“我这个3岁儿子的爸、26个项目的‘妈’要一直当下去。”
⊙本报记者 廖瑜婷 见习记者 杨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