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别让“适老”成“坑老” “App围猎老年人” 2022年04月13日

老年人使用App要当心 严 洁 摄

在手机应用市场,在各种交友App、抢红包App、理财App的不停“引诱”下,不少老年人“心动”了,被手机App恶意诱导性广告“消费”,陷入各种网络套路中。

如今,老年人普遍用上了智能手机,许多App开发者深谙老年人的喜好和焦虑,将流量“收割”的对象转向了老年人,在他们面前挖下“流量深坑”,与App“适老化”发展背道而驰。

被骗的老人不在少数

《有毒!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吃过!》《快看!没想到竟然是这样……》《警惕!很少人知道!》……中老年人普遍热衷于转发此类文章;“病毒威胁”“内存不足”等信息弹窗成“套路入口”,手机管家、清理大师等各类App在老年人的手机自动安装;养生保健、婆媳关系、理财有道等内容的视频也成了中老年用户的最爱……部分互联网公司通过制作App外部下载链接、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将具有欺骗套路的内容定向推送至老人手机,诱导他们点击,以实现流量变现。

网络广告铺天盖地,老人上网防不胜防。“家里老人看了各种网络广告后,无意间下载了许多App。”市民吴雪林女士说,如果只是看一看还没什么影响,但老人最近却在某学习平台充值了999元会员费。“说起为什么会充值,我父亲说他也不知道,扣款页面上写的数额也没有这么多。” 吴雪林在网上搜索发现,该平台在各种网站投放了许多广告,页面显示“一元抢做菜课程”“连续上课可领取红包奖励”等吸引用户,其关闭按钮色系还与广告背景相似,十分不清晰。

随着老年网民快速增长,针对老年人的网络套路越来越多。老年人线上交友社区、婚恋相亲App层出不穷,老人被误导投保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记者随机下载几款老年交友App,这些App或是索要“金币”,或是需要赠送“礼物”,或是语音聊天按分钟计费,又或者在注册后便立即弹出充值页面。与吴雪林的经历类似,市民陈山的母亲也无意间办了一笔定投,每月自动扣费288元,当陈山发现时,已被扣费5个月。当他询问母亲时,母亲也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其实,大多数网民对于网络套路的了解程度在不断提高,防范意识也不断增强,但披着“羊皮”的网络套路也在不停变化,对于软性的欺诈手段,老年网民更应该保持警惕,避免落入陷阱。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19亿。但老年人面对复杂的网络套路,往往难辨真伪,容易上当受骗。在“黑猫投诉”平台,“老人在不明白的情况下被误导投保”等成为常见的投诉标题。

期待更清朗的网络空间

去年,工信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一批大字体、大图标、界面简单、操作方便的App大大满足了老年人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传播虚假信息、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欺骗误导用户下载等属于违法违规行为……

有关部门为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做出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一些互联网从业者却热衷于“钻空子”,把老年人带入另一个“深坑”。业内人士指出,部分老年用户的手机性能一般,甚至一部分用的还是子女的旧手机,一些软件开发者便瞄准了这类群体,在软件安装后偷偷收集用户信息,进行数据画像,给他们标注“容易被误导和诱导”的群体标签。于是,各种含有劣质内容的广告,就会定向推送给这类老人。

当前,App开发门槛较低,审核机制相对不完善,因此违规收集用户信息个人难以察觉,一些个人或公司开发的App还通过制作外部下载链接,诱导老年人“扫一扫”下载,绕过审查监管。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平台、应用商店应该负起主体责任,重视用户反馈,及时下架有问题的App。有关部门也应建立一套快速响应机制,坚持对违法广告、弹窗“零容忍”的原则,对发现的违法问题快速处置。同时,整合社会力量,引入第三方专业测评机构对各类软件展开常态化抽检、巡检,并定期公布测评结果,对违法者予以曝光,倒逼企业遵纪守法。

时光丰盈了我们的人生,却催老了父母,这群互联网领域的“年轻人”和“弱势群体”亟须年轻人的守护。其实老年人最渴望年轻人陪伴,作为年轻人,则应在给予他们心灵慰藉的同时,传递更多手机使用技巧和防骗技能,利用短视频、电视节目、直播、广播等,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和典型案例,帮助老年人增强防范意识,安享幸福晚年。

☉本报记者 王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