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你可能从来没有戴口罩的习惯,也几乎不用消毒酒精;曾经的你是不是也觉得网上下单买菜看不见摸不着,不愿意尝试;以前你是否懒得下厨、健身……现在呢?出门不戴口罩心里发慌、家里常备消毒用品、网上买菜成为习惯、宅家期间练就一手好厨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许多人原本的生活节奏,也悄然改变着大家的生活习惯,一起聊一聊,疫情背景下,你的生活发生哪些改变?
减少在外用餐 爱上居家烹饪
市民陈女士(芗城区冠城国际居民):疫情下居家,让很多市民的家庭增添了不少“烟火气”,许多人的厨艺突飞猛进,慢慢发现在家做菜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我从不得不在家做饭,到慢慢爱上了烹饪。
我现在住的这套房子刚搬进来不到一年,购置了电蒸箱、电烤箱、空气炸锅、多功能电饭煲等厨房设备,但使用没几次,新鲜劲一过,就当摆设了。之前因为工作忙,加上总觉得做饭麻烦,对下厨这件事没有太多兴趣和热情,经常叫外卖、下馆子。
疫情背景下,出于健康考虑,我们减少了在外用餐和点外卖的频次,尝试着自己做美食,我将厨房内的设备全部认真地研究了一番,试用了一遍,尝试不同的模式,不同的烹制方法,用烤箱做了蛋挞、蛋糕和饼干,用蒸箱做了馒头、包子和发糕,还用空气炸锅烤鸡翅、地瓜和披萨……渐渐地,我体会到了烹饪的乐趣,看着老公把我做的美食吃个精光,心里充满了动力和成就感。
⊙记者 李 润 整理
卫生习惯改善 坚持运动健身
市民刘女士(龙文区锦绣一方居民):我觉得,疫情带给我生活上最大的改变是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口罩成为我出门的必备品,每天至少更换一至两个口罩,随身包、电动车、汽车和单位都放有整包的口罩,方便随时取用;之前我洗手就是简单冲洗两三秒,现在我都用洗手液老老实实搓洗不少于20秒,生怕细菌没冲洗干净;包里会习惯放上一包消毒湿巾,到公共场所的时候能擦下桌子、椅子;以前取快递的时候,整包拿回家,直接拆开拿里面的物品,现在我会先在快递上喷洒酒精,消毒后再拆开,而且快递袋绝不拿进家门;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外就餐,一定会使用公勺公筷。
除此之外,我还养成了健身的习惯。不能外出锻炼时,我也会搜索网上健身课程跟着跳操,强健的体魄是阻隔疾病的重要防线。
⊙记者 李 润 整理
反思消费观 计划日常开支
网友何先生(健身教练):“我给你买一双球鞋吧,这双挺好看的。”要是疫情前听到这句话我应该会很开心地接受老婆的建议,而现在我会说:“球鞋我有十几双了,这双就不买了。”疫情背景下,我的生活消费观也发生了改变。
疫情期间,健身房停止线下营业,作为健身教练的我收入骤降,让我不得不节省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如今,我在购买东西前会做好计划、货比三家,也养成了把日常收入开支记录下来,反思哪些消费是不必要的支出,尽量做到科学合理消费。
⊙记者 李立平 整理
线下办卡少了 线上VIP多了
市民方女士(芗城区橄榄绿洲居民):疫情背景下,生活中最明显的改变应该是线下办卡少了、线上会员充值变多了。
之前我在瑜伽馆、商场等线下消费场所办理了不少充值卡、会员卡,疫情之下,不少消费、健身、娱乐场所停业,甚至经营难以为继,我也不再继续充值。但我仍旧需要健身、购物、娱乐,于是我开通了淘宝88VIP会员、京东到家会员;无法去瑜伽馆,我就在网上购买瑜伽网络课程卡,每天固定打卡锻炼;由于宅家的时间变长了,看电视、看书成了打发时间最好的方式,但平台上好看的电影基本只有会员才能观看,于是我花“重金”一口气开通了腾讯、优酷、爱奇艺等视频网站会员,尽享视听盛宴;另外,在得到、喜马拉雅等读书类平台上我也开通了会员。
⊙记者 李立平 整理
注重养生 习惯早睡
市民陈女士(芗城区人民新村居民):之前的我对养生毫无兴趣,觉得还不到养生的年纪。疫情的发生给我敲响了警钟,我更加注重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增强自身免疫力。
每天傍晚,我都会在客厅铺上一张瑜伽垫,照着电视中的视频课程做起“帕梅拉”健身操。虽然工作了一天感觉很疲惫,但用这种方式出出汗,更能放松身心。此外,因为疫情,夜间的娱乐活动减少了,我和爱人也开始调整作息,每天晚上10点上床睡觉,半个多月下来,渐渐养成了早睡的好习惯。
⊙记者 王琳雅 整理
学会“云购物” 生活更便捷
市民林女士 (龙文区融信澜园居民):疫情发生,我所在的小区实行封闭管理,我们一家也度过了史上最长的“宅家假期”,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刚满6岁,一个才10个月大。起初我很苦恼买菜咋办,后面看到邻居们分享超市线上购物服务,也尝试着用手机“云买菜”。
每天,用手机打开超市App,各种时令蔬菜、水果、肉蛋家禽、乳品等映入眼帘。动动手指把孩子们爱吃的蔬菜和水果加入购物车,通过线上下单就能在家坐等超市配送。看着我浏览直播间购物,平日里只放心线下购物的婆婆也来了兴趣,在我手把手教导下,她也学会了在直播间网购服饰、用品。
⊙记者 王琳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