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洗手液 没必要过分追求“抑菌99.9%” 2022年04月20日

勤洗手、用公筷、分盘餐……从公众卫生意识觉醒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近两年来,这些生活好习惯逐渐细化。而手是人体与外界接触最频繁的部位,最容易沾染各种病毒和细菌,因此手部清洁要格外注意。洗手液作为洗手的标配,大多都宣称自己“强效抑菌99.9%”,让人有种用洗手液洗手一定“万无一失”的感觉。然而,抑菌不是杀菌、免洗洗手液的重点功效并不是清洗……也许,不少人离科学洗手还有一定的距离。

抑菌不等于杀菌

记者走访了市区沃尔玛、大润发、永辉、中闽百汇等超市,市面上售卖的洗手液大多是水洗型普通洗手液、水洗型抗(抑)菌洗手液和免洗洗手液(有效成分以酒精为主),不少市民正在超市选购。“这款抑菌洗手液我已经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回购了很多次,选择抑菌洗手液应该没错。”市民石悦女士从货架上拿了一款抑菌洗手液的组合装,放进了购物车。多数市民都表示,更愿意选择产品上标注抑菌功效的洗手液,譬如强效抑菌99.9%、倍护健康抑菌、芦荟抑菌等。

需要注意的是,抑菌并不是杀菌(抗菌),只是抑制细菌的生长,而且,洗手液所测试的细菌并不是全部细菌,一般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抑菌洗手液只对这几种菌起效果。业内人士指出,标有“卫消证字”的洗手液,才有抗菌、抑菌或消毒的功效。有些洗手液的外包装上还标注:在试验条件下作用2分钟可以达到抑菌99.9%的效果,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洗手不会洗这么长时间,可能在20秒内就关掉水龙头了。

根据特种洗手液执行的GB19877.1-2005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抗菌型产品要求杀菌率高于90%,抑菌型产品要求抑菌率高于50%;如果产品标明对真菌有作用,还需测试白色念珠菌的杀菌率或抑菌率。如果洗手产品对上述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都有杀灭或抑制效果,对大部分细菌或真菌的抑制就不在话下。

此外,抑菌洗手液一般以酒精为主要有效成分,选购时除了认准“卫消证字”之外,还要看酒精的含量是否达标。一般酒精含量在70%~75%最适宜,用体积分数表示是70%—75%(V/V),用质量分数表示是62.4%—67.9%(W/W)。洗手液的有效杀菌成分也可能是其他消毒剂,其抗菌或抑菌效果需要有相关试验证据支撑,消费者选购时,要注意观察商家宣传页上的检测报告,如果经过抗菌测试,报告上会有中和剂信息和中和剂验证试验结果,若没有这些信息的报告,抗菌率结果便存在夸大的可能。

事实上,家庭日常生活使用普通洗手液即可满足需求。如果前往医院等可能接触到较多病菌的地方时,也可选择水洗型抗(抑)菌洗手液,并适当增加揉搓和冲洗时间以达到更好的除菌效果。杀菌(抗菌)和抑菌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有条件对杀菌(抗菌)和抑菌洗手液二选一的话,还是应该选择杀菌(抗菌)型洗手液,毕竟在疫情期间更要高效杀菌。如果外出不方便用流水洗手,则可使用免洗洗手液消毒。

免洗洗手液的重点是消毒

在疫情防控期间,不少人养成了出门随身携带一支免洗洗手液的习惯。那么,免洗洗手液真的可以代替流动水洗手吗?事实并非如此。

免洗洗手液之所以能够“免洗”,是因为无毒无刺激,能够迅速挥发不残留,其大致可分为含酒精类和不含酒精类。其中,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采用酒精和甘油混合,酒精的作用是消毒,甘油的作用是润肤保湿。业内人士指出,酒精中的乙醇可以破坏细菌的细胞壁,60%~85%浓度的乙醇更容易渗透到细菌内部,使得细菌细胞破坏溶解,此外,醇类具有脱水作用,会使病菌的蛋白质变性,抑制细菌酶系统干扰其正常代谢,迅速杀灭多种细菌和病毒。而不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主要可以分为植物成分类和季铵盐类消毒成分类。植物类的杀菌效果有限,季铵盐类消毒剂则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作用,主要通过聚集在菌体表层,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达到消毒效果。因此,免洗洗手液的重点功效是消毒而不是清洗。

值得一提的是,在使用免洗洗手液的过程中,要避免婴幼儿误食。市面上大部分免洗洗手液主要成分为酒精,由于酒精容易挥发,使用后感觉手部干爽,适合外出没有流动水洗手或手上没有明显污物的情况下应急使用。家长给婴幼儿洗手后,婴幼儿可能会吮吸手指,产品放置在婴幼儿够得着的地方也可能产生误食。因此,使用酒精类免洗洗手液后应看管好婴幼儿,并注意存放。

使用方便、易控制使用量、可选择范围广……洗手液的优点突出,但洗手主要是通过流水冲洗、手部清洁,从而将细菌或病毒带走,在功能上,洗手液的主要作用只是清洁,和肥皂相似。因此,没必要太过于追求洗手液“抑菌99.9%”,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方式洗手,譬如用干净流动的水冲洗,至少持续20秒。业内人士指出,不论使用何种洗手液,频繁使用均会让皮肤干燥,破坏皮肤屏障功能,导致手部湿疹的发生,因此,使用洗手液要适时、适量,如已出现手部湿疹则应尽量停止使用,此外,使用洗手液后可涂抹护手霜,以滋润手部。

疫情面前无小事,与其过度追求洗手产品的各种指标,不如踏踏实实养成勤洗手的习惯。

■本报记者 王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