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前,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此一役战果辉煌,意义重大。漳州战役的胜利,让漳州这座古城打上红色烙印,载入党史,影响深远。今天,我们隆重纪念漳州战役胜利九十周年,追寻红色印迹,继承和发扬红军攻克漳州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漳州战役给我们留下了伟人足迹。漳州战役是毛泽东亲自决策、领导的一场大胜仗。发动漳州战役前,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敌我态势,果敢地实践“主动打到外线”“跳出敌人包围圈”的方针,从而使红军争得了主动,牵制了敌人,一改赣州战役失败造成的被动;发动漳州战役贯彻了毛泽东“捡弱敌打”的原则,不与强敌硬碰,不打则已,打则必胜;漳州战役过程中充分体现了集中优势兵力,击敌不备,速战速决,打得痛快淋漓、干脆利落。整场战役充分展现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非凡的政治智慧,为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做了重要铺垫。
1932年4月20日,在毛泽东指挥下,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一举攻克闽南重镇漳州。红军攻克漳州后,毛泽东住进了当时由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寻源中学”校长楼,也就是现在的芝山红楼。在芝山红楼,毛泽东亲自指导红军和漳州地方党组织开展抗日宣传、筹款和扩红。抗日宣传让闽南地区的民众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揭露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围剿”红军、苏区根据地的反动政策,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筹措资金和物资,解决了红军给养,为第四次反“围剿”胜利乃至红军长征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通过扩红,壮大了中央红军,并帮助地方党组织,建立革命政权,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如今,毛泽东住过的芝山红楼已经成为“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成了漳州人心中的圣地。
二、漳州战役给我们留下了英雄故事。漳州战役是中央红军第一次外线作战取得的重大胜利。这场胜利是红军战士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赢得的。漳州战役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天宝大山的十字岭。十字岭突出部的石鼓仑,红军和据险而守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根据参加十字岭战斗的王辉球将军后来的回忆:“天宝山南侧坡度平缓,而北侧尽是悬崖峭壁,敌人又是预有准备的坚固阵地防御,居高临下,凭险据守,用强大火力对我进行封锁压制,在鹿砦(即尖竹或铁三角器障碍)面前,我根本冲不上去,连长和一排大部分同志在敌阵前中弹牺牲了。”经此一战,王辉球将军身负重伤。他在仰攻山头时,一颗子弹从上方射来,从他的前胸贯入,由于距敌较近,子弹的力量大,所以子弹穿透身体,从后腰穿出,穿出时炸开,使他后腰的伤疤呈撕裂状。经此一战,攻打十字岭石鼓仑战斗的红三十二团600多人,战斗结束时,仅剩下200多人。战斗过后,南坪村的村民们配合游击队,在战场附近掩埋了牺牲的红军指战员遗体。牺牲的红军烈士就此长眠在漳州天宝大山寂静的山谷中,没有照片、没有名字,也没有墓碑,他们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几十年来一直在当地群众中口耳传颂。红军攻克漳州期间,先后有900多名龙江儿女参加中央红军,他们在后来的革命道路上,为革命赴汤蹈火,谱写了壮烈的篇章。这些英雄的龙江儿女,有的牺牲在突破国民党军“围剿”的战斗中,有的牺牲在长征路上,有的牺牲在抗日战场,有的牺牲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幸存者只有十几个人。他们的名字和事迹,永远载入了党和红军的史册。
三、漳州战役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漳州战役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漳州战役中,红军指战员充分展现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坚信革命必胜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坚忍不拔、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精神。这些精神财富正是漳州战役胜利的密钥,也是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要进一步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奋进力量,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为把漳州建设成为现代化滨海城市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