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贤滨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突出强调了“历史主动精神”,即从更加宏阔的视野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掌握历史主动。中国共产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无论面临多么艰险的局面都能从容应变,既能对当下局势做出科学研判,又能对未来趋势做出富有前瞻性的预判,从而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九十年前的漳州战役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把握斗争规律,抓住机会,主动出击,取得了伟大胜利,成为我们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的一次重要战役而载入光辉史册。
战略上的主动
毛泽东同志1932年3月30日致电周恩来同志指出:“政治上必须直下漳州,方能调动敌人,求得战争,展开局面。”此处就能深刻感受到毛主席的战略主动精神。红军在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取得了很大发展。中央苏区的版图扩展到20多个县,形成了一个拥有200万人口的较为巩固的苏区,整个形势的发展对革命非常有利。然而我们党为自己找到一块基本的立足点,其目的并不仅仅就在这样一块小土地上拥兵自重,长期生存下去,我们的目的是要进一步消灭国民党的力量,最后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而国民党方面当然就要千方百计地消灭共产党和红军。毛主席敏锐地发现了攻打漳州这一历史机遇,正确分析了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形势、敌我运动的态势,从巩固发展中央苏区的全局出发,面对广东军阀步步紧逼苏区的严峻形势,果断提出攻打漳州,主动打出外线,跳出敌人包围圈的方针。“政治上直下漳州”既可威逼厦门沿海的日本侵略势力,用实际行动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政策,也让白区的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性质和主张,团结各个阶层民众一致抗击日本侵略者。漳州战役是中央红军远离根据地、集中兵力进行外线作战,成功攻打中等城市的一次重要战役。
军事上的主动
毛泽东同志1932年3月30日致电周恩来同志指出:“据调查漳州难守易攻,故我一军团及七师不论在龙岩打得着张贞与否,切拟直下漳州。”此处分析的是攻打漳州的军事优势。漳州地处平原,开阔平坦,易攻难守,仅在西北部有天宝大山为天然屏障,而天宝大山在郊外,可充分发挥红军野外运动战的长处。毛主席从中共福建省委等处获悉,漳州守军张贞部队虽然装备优良,但兵员素质差,系以土匪军民为基础,大多数未经过正式训练,而且军风军纪极为败坏,素有“豆腐军”之称,没有多少战斗力,红军集中优势兵力,击其弱处,取胜绝非难事。再加之闽南已经建立党组织,也有一定数量的游击队早已盼望红军到来,完全可以内应配合。军事上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红军手中。
经济上的主动
我们党建立巩固的根据地,需要有基本的物质基础,至少要能够保持人的生存以及采取各种军事行动需要的、必要的物质条件。在中央苏区这样一个固定的区域里面,保持这么庞大的军队数量,开展必要的斗争,资源问题非常突出。特别是长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封锁,中央苏区进行了三次“反围剿”战斗之后,各种物资日益匮乏,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巩固我们的物质基础,就成为一个带有生死存亡意义的问题。漳州是福建富庶之地,物资丰富,商业较为繁荣。通过漳州战役,红军获得了大量的生活用品,包括食盐、药品、布匹等,还筹款100万银元,后来在长汀城举办了一个“金山银山”展会,大大充实了中央苏区的财力,为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取得经济上的主动。
心理上的主动
1931年1月,党的扩大的六届四中全会召开,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党的领导机关内开始了长达4年的统治。此时的中央认为革命势力急速发展,错误认为可以在一省或数省首先取得革命胜利。1932年1月,远离苏区实际的临时中央发布《关于争取革命在一省与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指示中央红军“首取赣州”,继而夺取吉安和南昌等。2月4日,各攻城部队分别到达赣州城外,将赣州城团团围住。从此,旷日持久、得不偿失的赣州战役拉开了序幕。最终,历时33天的赣州战役结束,红军伤亡3000多人,却未越过城墙一步。赣州战役的失利,下一步该往哪里走,就成为江口会议激烈争论的内容。一部分同志根据攻打赣州的教训,开始对中央提出的“攻打中心城市”的“左”倾口号产生怀疑,认为应该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发展。就在此时,红军广大指战员的心理上迫切需要一场大捷来激励鼓舞人心。毛主席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综合分析时局,深感东路军要入闽作战,巩固闽西苏区,而闽南漳州、泉州一带背靠闽西苏区,是最好的发展方向。再加之上述分析的军事优势,可以取得一场大胜战。东路军攻克龙岩后,漳州就在眼前,红军势如破竹、乘势而下,最终攻克漳州,取得重大胜利。漳州战役的胜利迅速传开,广大红军指战员、苏区人民群众为之振奋,奔走相告,欢呼雀跃,从而赢得了心理上的主动精神。
历史经过时间沉淀才能够看得更加清晰。漳州战役的发生绝不是历史的被动,而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指挥者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取得的一场光辉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