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陈先生让孩子通过阅读妙趣横生的法律漫画和浅显易懂的法律小故事,懂得法律基本常识。 本报记者 严 洁 摄
共同学法
近日,福建开度律师事务所蔡淑丽律师在家做讲座模拟试讲,她在龙师附小上学的女儿杨雅臣参与了讨论。雅臣听完关于漳州首份“家庭教育令”的案例后,认为“教育不仅只是学习,还应关心孩子心理状态”。蔡律师告诉记者,平时她还会和孩子讨论义务教育法、青少年保护法、兵役法、民事诉讼法、婚姻法等内容。在平时的工作中,蔡律师发现,许多未成年人犯罪,都是由于未成年人成长环境所处的家庭、家教和家风不良,根源大多在于原生家庭的教育问题。因此她建议家长们,在家里要学会放下手机,暂停观看无关紧要的短视频,多花些时间陪伴,让教育多一分温情,让孩子的健康成长有法可循。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市区王先生的孩子正在上初中,他认为青少年感情容易冲动,缺少谦让,遇事不能让人三分,如果遇到问题只是一味地斤斤计较,就容易失去理智,头脑膨胀,以身试法。“有一回,孩子和同学发生不愉快,情绪很激动。”王先生和家人发现孩子的不良情绪后,担心孩子会与同学打架,赶紧与孩子进行交流:如果因打架导致轻微伤的,属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如果导致更严重后果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于己于人都不利。王先生很庆幸让孩子知道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避免了冲突升级。
正确引导
漳州市公安局网安支队副支队长毛庆辉认为,目前未成年人法治问题主要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问题。从校园内看,校园欺凌和学生登陆、浏览不健康网站后引发的问题比较多,建议家长要多留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日常行为表现,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和纠正;从校外的问题看,主要由于未成年人缺乏家庭温暖,或者家庭成员法治意识薄弱缺乏正确引导而引发的。毛庆辉说,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除了对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各种行为予以严厉惩戒和打击之外,还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发力,让未成年人有较强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当遇到困难或问题的时候,知道及时向值得信赖的人或组织求助,能主动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己。
龙海区海澄中心小学教导主任黄海燕介绍,在学校里,老师会利用道德法治课对未成年进行比较系统的法治教育,邀请法治副校长进校开设普法讲座,利于家长群、家长会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法治教育,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学校一贯倡导家长要付起教育的责任,要更多地陪伴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
关注内心
要给予未成年人内心世界更多的关注,以榜样的力量或有效的德育,加强对他们的精神塑造和心灵培育,逐步做到内心有爱、身心平衡、人格健全。东山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蔡丽珊建议,家长可从以下几点来加强对未成年人进行法治教育:第一,家长应当从自身做起,多关注社会热点,学习常见法律知识,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有原则的父母,才能培养出有规则感的孩子;第二家长应当切实履行监护职责,认真监管自己的孩子,避免孩子被侵害或者侵害他人。家长也要学会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与照顾,避免孩子受他人恩惠的引诱。第三,要正确引导孩子有节制地使用网络,学会妥善协调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生活习惯。第四,家长应当投入更多精力陪伴孩子,关注孩子,带领孩子通过法律书籍、网络普法栏目等渠道,培养孩子的法治意识,引导其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