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协同 提升能力与延伸服务衔接 今年漳州力争培训高素质农民3万人次 2022年04月23日

本报讯(记者 吴静芳 通讯员 阮方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今年,我市将大力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创新培育模式,突出需求导向,推出一系列覆盖农村多领域多方面的培训班,分级分类加强农民专业技能培训,2022年全市计划培训高素质农民3万人次,力争让农村每一个想拥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都得到相应的培训。

培育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是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市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的原则,注重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协同、提升能力与延伸服务衔接,扎实稳步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方位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从试点探索到全面铺开。2014年漳州启动高素质农民培育试点以来,我市紧扣农业发展实际,按照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既定目标,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思路、完善措施,华安县、芗城区、平和县、漳浦县、云霄县先后成为国家级、省级培育试点县。2016年起,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在全市11个县(区)全面推广,培训人数一直稳居全省前茅,截至2021年已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近6万人次。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大专学历教育),让符合条件的高素质农民免费接受大专学历教育。2014年至2021年,全市共推荐符合条件专科学员超过3000人,录取人数居全省之首。

从培育认定到扶持保障。《漳州现代农业十三五规划》《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政策相继出台,把培育高素质农民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对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将培育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程全力推进。搭建培育平台,在漳州科技职业学院、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先行先试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延伸培训机构,充分利用各县(区)教学资源,形成了市县联动的培训机制。创新培育模式,大力推行农民田间学校、送教下乡、线上线下融合等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生产类型的农民进行“半农半读、农学交替”弹性培养。其中,龙海区鹭凯生态农庄股份有限公司农民田间学校成为“首批全国共享农民田间学校”。强化扶持机制,加大项目奖励和金融信贷力度,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市级示范合作社和示范家庭农场建设等。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已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产业带动、农民主动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格局,基本确立了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三类协同”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制度框架。

经过多年培育,一大批“老农民”变成了“新农民”,一大批高素质的青年农民成长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大批大学生、返乡务工人员等加入到高素质农民队伍中。高素质农民正在成为助推我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