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听!文字在说话 2022年04月24日

市民正用喜马拉雅APP听有声书 本报记者 陈逸帆 摄

你是否会有这样的感觉——捧起一本书,即便它再好看,也无法让你手不释卷。而拿起手机,“批阅奏章”式的信息饱和度难免让人有一种窒息感,碎片化时代里的阅读也被迫变碎了,完整读完一本书变成一种“奢侈”。

近年来,听书的风潮正逐渐走进大众生活中,人们用“声音填充碎片”,在做家务、跑步、开车的碎片时间,打开在线音频软件,用同样短小的声音书籍来填满它。根据易观分析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有声行业市场活跃用户规模达8亿人次,比2020年增长2.3亿人次,有声阅读规模持续扩大。

读书新“姿态”

用声音填充碎片时间

“吴军主力齐聚猇亭大战刘备,连拔蜀军四十余营……”下班后,打开车门,坐上驾驶位,市民许女士熟练地拿起手机打开喜马拉雅APP,播放起有声书《易中天中华史》,在主播绘声绘色的读演中,猇亭激战正酣。前年,许女士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牵手”有声阅读,这种既可以让人“一心二用”,又可陶冶情操、消遣休闲的阅读方式,让她沉浸其中。

“以前听歌听广播,现在不过是把听的内容换成书,这本书有600多集,一集10分钟左右,每天上下班的路上都可以听上两集,这种又能提神又能增长知识的听书方式太棒了。”除了通勤,有声书也成了许女士做家务时的“背景音乐”,近一年里,许女士在喜马拉雅听完了50多本书,这是她在接触有声阅读之前无法想象的,“在快节奏的生活下,别说50本,可能一年都看不到5本书。”许女士说。

内容丰富,易传播,随时随地可以播放的特性,让人们对有声阅读的场景有了更多的选择。“给女儿读故事书是我们必备的功课,但工作一天累了也会犯懒,这时我就会放儿童频道的有声书给她听,音频里的朗读不仅有感情,普通话还标准,比我们自己读好多了,小孩也很喜欢,”谈起听书的好处,许女士一脸欣慰,“就连我妈妈都会用听书APP听广播剧呢。”

在“听一族”看来,听书不仅解放了双手,还解放了双眼,优质的声音、饱满的感情还有助于增进用户对内容的认知,让阅读成为“悦读”。从“看书”到“听书”,从“无声”到“有声”,听书让读者的阅读体验实现了从平面到立体的升级,用耳朵“阅读”已经成为一种读书新“姿态”。

有声图书馆

畅享立体化的阅读体验

有声阅读的兴起,也让传统的阅读场景不断推陈出新,一些出版社在发行纸质书时会同步推出有声读物,或是通过纸质书推介听书平台的二维码,建设独立有声读物平台,开拓听书市场。“有声图书馆”也在不少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城市书房乃至社区、公园等处“崭露头角”,人们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轻松享受内容丰富的听书服务。

目前,漳州市图书馆已设立“少儿有声图书馆”,分为“成长课堂”“儿童文学”“亲子教育”“益智百科”“红星闪闪”等9个板块,家长只需扫描二维码就可与孩子畅享立体化的阅读体验。馆内还设立了“视障”阅读室,并配备有声阅读机,在这里,视障群体也可以平等地享受文化滋养。市图书馆馆长蔡宇飞介绍,市图书馆的云图有声数据库已有55万集、超十万小时的音频资源,并不定时进行更新,读者可通过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下载使用。

“有声书阅读在数字资源、线上服务、时间利用上有其优势。然而,声音产品非线性、碎片化的特性,也影响了有声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蔡宇飞说。

对此,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张立本表示,纸质阅读和有声阅读并不冲突,每个人的内心语速和思维模式不同,读书的方式也会不同,有声阅读的适用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分类别。张立本认为,有声阅读更适用于休闲消遣和低龄教育,还可以广泛运用在博物馆,将科技手段与人文内涵融合交互,让文物国宝“活起来”“会说话”,带给人们立体化的视听享受。

⊙本报记者 肖颖婧

见习记者 林昕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