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护古护民护产 漳州检察守护古城的根与魂 2022年04月27日

4月25日早上,在简朴而又热烈的仪式后,漳州古城公益诉讼保护法治实践基地正式启用。这是漳州市检察院为巩固提升古城司法保护工作经验,更好地凝聚社会各界合力,科学推进古城保护和发展,主动谋划设立的平台。

漳州古城是漳州城市的根脉,是展示漳州形象魅力之窗和重要城市名片,是漳州人宝贵的精神、文化和物质财富。近年来,漳州市检察院、芗城区检察院在党委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积极践行公共利益代表的职责使命,认真履行检察职能,守护古城美好生活。

护古

守护千年古城 传承历史文脉

古城是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集中,拥有漳州石牌坊、漳州府文庙大成殿、东桥亭等文物保护单位22处。漳州市检察院、芗城区检察院坚持把保护好文物和文化遗产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主动履行职能。

东桥亭寺始建于宋代,是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寺以砖木结构为主,前桥后庙。2020年3月,周边工地施工对寺庙两侧挡墙造成严重破坏,东桥亭寺建筑基础面临脆性破坏的可能。接到案件后,芗城区检察院立即启动公益诉讼立案调查。检察官们请来古建筑专家,带着专业设备到东桥亭寺实地勘查,确定了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向相关责任单位发出诉前检察建议,并督促其将整改保护措施落实到位。现在的东桥亭寺已经修缮一新,检察公益诉讼让千年古寺“老有所养”。

古城管委会负责人感慨地说:“古城管委会有运营权,没有执法权。检察机关的公益诉讼弥补了我们的短板,我们保护古城的底气更足了。”

护民

守住为民初心 托起“稳稳的幸福”

古城人气十足,古城内有1.7万余名居民。为了让他们住得更安心、更舒适,漳州市检察院、芗城区检察院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对古城文物和文化遗产、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关切,认真履行检察职能,一体推进惩治犯罪、公益诉讼、法律监督、宣传预防,将古城保护纳入常态化、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针对部分古树名木树下堆放垃圾、树上缠绕电线和通讯电缆等问题,芗城区检察院督促相关主管单位规范古树名木周边垃圾投放点、清理古树名木上缠绕的电线和通讯电缆,消除影响古树名木生长的不利因素,加强对古树名木保护,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强化溯源治理,从办理古城周边小区地下停车场盗窃案件入手,向相关单位提出落实安保措施的检察建议,促进强化日常监管,保障居民财产安全。

此外,芗城区检察院联合团委、古城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共建青少年志愿者服务基地,为迷途青少年提供帮教平台,引领回归社会。

“逢年过节,检察机关就联合消防、食卫、执法局等单位开展检查,督促消除安全隐患,让群众住得更安心。 ” 古城街道负责人表示。

护产

守好古城文旅生态 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古城商铺鳞次栉比,是商业闹市主体。芗城区检察院主动融入大局,针对古城内部分商家售卖“三无”食品、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问题,向相关责任单位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开展专项整治,落实“限塑令”,促进诚信经营,依法保障古城文化、商业、旅游深度融合产业发展。

为了更充分掌握社情民意,漳州市检察院创新了公益诉讼观护员机制,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政机关人员、各行各业代表和熟悉基层情况的个人作为观护员,并实行观护员与保护对象挂钩挂牌观护,使检察机关有了“千里眼”“顺风耳”和更强“外脑”,有效提升了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质效。

古城公益诉讼观护员说,“我家就住在古城,被聘为古城公益诉讼观护员后,我们有了反映问题的渠道,能够为保护古城尽一份力,我感到非常荣幸。”

此外,漳州市检察院还牵头与闽南师大、芗城区政府、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等多个单位会签了《全力推进漳州古城公益诉讼保护专项行动计划》,协同推动解决古城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国有财产保护等领域公共利益受损的难题。

“一枝一叶总关情”。漳州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江莉表示,下一步漳州市检察机关将以漳州古城公益诉讼保护法治实践基地为依托,从“国之大者”的政治站位出发,以“水磨工夫”求极致理念,依法能动履职,更好汇聚合力,为漳州古城保护贡献检察智慧和力量。

⊙郑 岚 韩 琦 郑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