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种草”平台或藏猫腻 理性对待避免踩坑 2022年04月27日

“种草”是个网络流行语,指分享推荐某一商品的优秀品质,以激发他人购买欲望的行为,在这个词的背后,是一种全新的购物体验。购买各种生活好物前在小红书上找灵感、外出就餐先在大众点评上搜索周边、选购新产品时在微博上看网红推荐、有疑难问题在知乎上听建议……如今,“种草”一词迅速融入中国年轻人日常用语,互联网平台也逐渐成为消费者的“种草”平台。

“种草”类平台改变消费习惯

不知从何时起,市民曾小灵习惯于在吃饭前打开大众点评、美团、魔法精选、鲜柚生活等平台,看看周边的美食推荐。“比如我今天想吃烤肉,我就搜索评分高的,再看看环境、特色餐品、消费者评价等,觉得喜欢就直接过去吃。”正值饭点,曾小灵再次打开大众点评输入关键字,筛选区域和人均消费。“如果用餐后很满意,我还会在平台上打个分,让其他人也来尝尝。”消费者在“被种草”的同时,也可以成为新的“种草者”。

“种草”正在影响越来越多人的消费习惯。伴随互联网长大的一代人,对网络社区天然拥有更多亲近感,互联网也连接了身处不同地区却有相同喜好、习惯的人,并依照群体特征形成各类“小社区”。“年中大促买什么?”“空气炸锅买多少钱合适?”“激光电视有必要买吗?”“婴儿车购买要注意什么?”“白衣服上的污渍怎么祛除更快?”……无论多小众的话题,在大型“种草”平台知乎上几乎都能找到答案。

“95后”市民裴娜使用小红书已有5年,最初是为了关注自己喜欢的网红,如今,她已养成购物前先在小红书上看看平台上“小红薯”的“种草”或“拔草”笔记。“我最近想要购买一款美容仪,在小红书上就可以搜索到和我预算相当、肤质相当、年龄相仿的美妆博主,参考他们的产品。因为美容仪不便宜,自己又有选择困难症,所以先看看别人怎么买、效果如何再决定。”裴娜说。

谨防各类平台夹杂的“杂草”

平台软文“无孔不入”、商品质量良莠不齐……平台成为消费决策重要入口的同时,不良营销行为也随之诞生。“推荐五个商品,其中四个草草结束,剩下一个讲了五六分钟,购买该商品后发现质量很差,才发现是在打广告。”市民黄湘云抱怨道。在采访过程中,不少市民表示,在“种草”平台上,广告植入防不胜防。

在小长假期间,不少市民前往博主“种草”的拍照打卡圣地游玩,到了以后才发现,氛围感小屋其实是山上还没拆完的木屋、粉红色沙滩也不是粉红色、海边的咖啡馆其实只是一个铁皮屋……但是入场难免消费,而消费价格并不低。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2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购物前,82.6%的受访者会搜索相关“种草”推荐,78.2%的受访者有被网络“种草”坑过的经历。

不久前,国家网信办发布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十大重点任务,将规范探店“种草”行为纳入其中。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也明确指出,互联网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平台应当完善内容筛查机制,严厉处置虚假“种草”账号。针对“直播带货”“种草”等变相商业广告代言行为性质难界定、监管难到位的问题,江苏省市场监管局近期也出台了《商业广告代言行为监管执法指南》,明确以“种草”等形式变相发布商业广告,导致消费者不能辨明其为广告,并被广告内容欺骗、误导的广告代言行为,属于违法的商业代言行为。

真诚分享能保障有用性内容持续产出,是“种草”平台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采访的过程中,不少消费者表示,还想在“种草”平台上接受“安利”、分享生活,希望平台能传播更多真心和善意。

■本报记者 王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