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门外,放学后的小朋友与母亲开心地交谈。 本报记者 李 林 摄
人与人之间离不开最基本的沟通交流,没有基础的沟通交流,信息无法交互,就无法清楚了解对方的状况。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亦是如此,孩子跟家长交流自己在学校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更能方便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生活,家长跟孩子交流自己生活中的趣事,也能让孩子更加地了解父母。在《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提到的家庭教育的几大方法,其中就包含“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那父母和孩子之间应该如何做到平等交流呢?为此,记者开展了走访调查。
用平等的态度交流
交流沟通是双向的,部分家长可能还信奉着那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碰到孩子在家或是在学校犯了错误,有时候会用大吼大叫,来“镇压”孩子,有时候也不进行沟通,直接就拿起身旁的“棍棒”准备教训一下孩子。实际上,家庭关系应当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交流的人际关系,无论是父亲跟孩子,抑或是母亲跟孩子,都应该是平等的关系,没有高低、强弱之分。
在小王同学刚上初中的时候,随着孩子三观的逐渐形成,在不少事情上,小王同学与父母出现了分歧。“我周末就想出去跟朋友玩,你凭什么把我关在家里!”“都上初中了,不能再像小学那样玩玩闹闹了,爸爸妈妈见过很多上初中后不务正业的孩子,所以你不能像他们那样,应该要好好学习。”在初一年级的上学期,这样的吵闹时不时在小王同学的家中发生,小王同学有段时间甚至跟父母开始“冷战”。
这场“冷战”的结束应当归功于小王同学的班主任杨老师,在得知这件事后,杨老师就利用周末时间到小王同学家中展开家访。“孩子现在上初中了,也可以适当放飞一下,而且听小王说,平时您对孩子一直有一种高高在上‘大家长’的感觉,实际上家庭关系应当是平等的,不应该在家庭交流沟通中摆架子。”杨老师对小王同学的父母劝说道。
从那次家访过后,小王同学的父母做了很大的改变,很多时候都会从小王同学的角度去思考。小王同学回忆道:“在那次家访后,爸爸妈妈平时的沟通交流就显得没那么独断专行了,有时候周末要做什么也会询问一下我的意见。”
在家庭教育中,不容忽视的是,每个孩子都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在沟通交流时都应该用平等的心态,给予孩子尊重,进行平等民主的交流,而不应该用父母的权威,或者是经验之谈来压着孩子。
跟孩子聊天 别把天聊死
前些日子,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一个视频内容“我们是如何同父母失去沟通的”火了起来。视频一开始,对于孩子主动沟通的需求,父母总是置之不理,或者是敷衍了事;而到视频后半部分,对于父母的聊天需求,已经长大的孩子却觉得这种聊天没有必要,也是简单地敷衍一下。
有人把这种情况的发生归结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代沟。然而这种情况真的是因为代沟的存在而出现的吗?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代沟真的无法跨越吗?事实并非如此。不少把天聊死的父母,要不就是居高临下,用经验压死孩子,要不就是不懂聊天,喜欢聊些孩子不喜欢的话题,要不就是好装腔作势,把聊天变成讲道理。
对于小李同学来说,她就很不喜欢母亲陈女士的说话方式。陈女士在工作单位算是一个小领导,有时候对于下属会采用一种说教的方式,不知不觉间,陈女士把这种沟通方式带回了家里。“什么?你又想买新的衣服,你穿校服就可以了,你知道现在赚钱多不容易吗?你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面对小李同学提出买衣服的要求,陈女士则是用说教加大道理的方式来回应,经常把天聊死。
如何能不跟孩子把天聊死,龙师附小柯楚蓉老师建议:“作为父母,不要以自恃威严的心态凌驾于孩子之上,更不要以孩子是属于父母的自由财产心态去教育他们。要理解孩子,放低身段,摒弃高高在上、板起面孔说教的父母架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和衡量孩子的言行举止。”此外,柯老师还觉得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在家长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前,先给孩子表达意见的机会。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少说多听,有效深掘孩子内心深处的小大人。让孩子在被理解被认同的感受中敞开自己的心扉,愿意与家长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有效的沟通。
交流时可多寻找共同话题
在结交新朋友的时候,寻找共同话题可以更好地帮助双方结交。而在家庭中的沟通交流亦是如此,当子女与父母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在进行这项兴趣爱好时进行平等沟通,子女分享自己的学习情况,父母分享自己的人生体会,往往都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林先生跟儿子小林同学都是篮球迷。一到周末,大清早父子俩就会坐在电脑前,一起看篮球比赛直播。“我爱打篮球,也想着送孩子去学篮球,当然也就一起看球了,对于我们来讲,篮球就是我们的共同爱好。”林先生告诉记者。
自从父子俩有了共同的爱好,无论是在看球赛还是外出打球,父子俩总会在这段时间中找出一丝空隙进行交流。“记得刚读初中那会,有一次我想买一本篮球方面的课外书,但是担心爸爸会不同意,所以我就趁着一次外出打球时,向他说明了情况,也许是那次打球打得开心,我爸就直接同意了。”小林同学回忆道。
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林先生一直觉得只要合理,并且孩子愿意交流,就应当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像孩子回忆起的买篮球课外书一事,我觉得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该买就得买。特别是在沟通完之后,作为家长,也作为他最亲密的朋友,应该支持他的合理要求。”林先生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