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网络“烂梗”肆意,孩子还能好好说话吗? 2023年04月21日

芭比Q

YYDS

老6

……

蚌埠住了

“芭比Q了,真服了你个老6!”

“真是cheese个人,蚌埠住了,我要报giao老师!”

以上这段对话,你看懂了多少?

一句话加几个英文字母,就成了现在“00后”“10后”间通用的流行语,别说老一辈看不懂,“90后”可能都看不懂,但孩子却能张口就来,一些“网梗”甚至“烂梗”已经成为孩子语言体系的一部分。

网络“烂梗” 泛滥成灾

仔细留意身边小学生们的日常聊天,各种各样的网络“加密语言”充斥其中,甚至不少孩子都以能说一口网络用语为炫耀资本。

“有次我上课说到‘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班里男生听到‘奇’就开始笑得很大声。”一位老师在网上吐槽,自己上课时都不敢说“鸡”这个字,每次一提到,台下就会有学生起哄,联想到“鸡你太美”这个词。

“鸡你太美”来源于某流量明星的一段表演,其中有句歌词“只因你太美”听起来像“鸡你太美”,便被部分网友用来制作成恶搞视频嘲讽,逐渐成为网络热梗。

网络时代,各类网言网语成为年轻人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的一种表达习惯。智能手机普及后,更是催生了无数“网梗”,这些梗大多没什么实际意义,但有不少词在诞生之初,就带有恶搞、低俗乃至恶俗的成分,只能算作“烂梗”。

需要警惕的是,一些简单粗暴、低级趣味的网络“烂梗”,正在蔓延至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群体,成为青少年的口头禅,甚至是课堂回答、作业和试卷中的常用语,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拒绝“烂梗” 入侵生活

一部分人认为,网络“烂梗”也是网络文化的组成部分,无伤大雅。但是当这些“烂梗”从网络走向生活,尤其是走向未成年人的社交生活,成为他们的语言习惯时,就需要警惕了。

孩子会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区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说“梗”是他们特立独行的标志,然而大部分孩子对“梗”没有分辨能力,不会溯源也不关注好坏。对此,家住龙海区的王志斌深有体会:“我儿子在家就经常说YYDS、你个老6这种网络用语,很多词语他们甚至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跟风学样。”

市民陈女士同样为上五年级的孩子喜欢使用“烂梗”感到头疼:“不光在家里,有时候甚至不分场合,对着长辈张口就来,用词非常不礼貌,弄得我们很尴尬。”“烂梗”的出现,常常导致原本正常的沟通,变得需要靠猜、靠悟来维持,尤其是年轻人和长辈沟通时,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理解偏差,甚至会显得对他人不够尊重,形成沟通壁垒。

语言对个体潜移默化的影响,看似悄无声息,却最是根深蒂固。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语言习惯。网络“烂梗”入侵学生作文,导致语言表达错误、中英文混杂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孩子过度依赖网络用语,表达厉害只会使用“666”“绝绝子”等词汇,语言原本丰富的情感和魅力被抹杀得一干二净,一旦离开网络流行语言,就不会好好说话,造成词汇量匮乏、表达同质化。

时下流行的网络“烂梗”总有一天会被遗忘,但孩子却会在无形中养成粗野的习惯和风格,一些恶意攻击他人的“烂梗”,不仅会助长网络语言暴力,也会对孩子造成心灵和行为的双重影响。

与其堵之 不如导之

不久前,人民网发表评论《不能让恶俗的网络烂梗毒害孩子》,随后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第一,引发了不少家长的共鸣。

在评论区,有网友评论道:“我们小时候也有‘神马都是浮云’、火星文这类文字梗。个人认为正常教育引导即可,不必太过焦虑,越是压制,越容易激起孩子的叛逆。”面对肆意的网络“烂梗”,与其堵之,不如导之。为避免孩子接触“烂梗”而禁止孩子玩手机,只会令孩子更加困惑,应当给孩子一个积极的方向。

“玩梗只是我们的一种娱乐方式,和刷视频、刷微博没什么区别。”正在就读初一的江凯表示,自己平时很少玩游戏,也没时间出去玩,多数时间只能通过网络接触外界,把“玩梗”当成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

必须承认的是,当下青少年已不可能完全和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绝缘,更不可能完全和“网梗”绝缘。减少“烂梗”给孩子带来的危害,除了净化网络环境、加强对平台的监管,学校和家长也需要共同努力。

一方面,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需求,增加与孩子的沟通,高质量陪伴,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用语,同时适当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和内容。另一方面,老师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提醒孩子注意文明用语,学会用文明、通俗、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养成好好说话的良好习惯。

信息爆炸的时代,每时每刻都有新梗被造出,我们需要认识到,“梗”只是一种交流工具,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方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切忌本末倒置,为了彰显时尚而胡乱用“梗”,最后害了孩子。

☉本报记者 林依妮 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