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方配合带货主播演戏砍价屡见不鲜
守在直播间抢购“限时特价商品”已经成为很多市民的网购习惯。作为直播间引流手段之一,“演戏”式砍价近期频上热搜,给直播带货添加了许多趣味。然而,部分直播带货套路满满、哄抬价格、有些“演戏”式砍价售卖的商品甚至过不了“质量关”。
“这低于成本价太多了,不能卖!我不卖了!”在某直播间,一位羽绒服品牌方老板声嘶力竭地喊着,而主播仍示意后台将该产品的链接上架。短短一分钟,该产品销量显示1000以上,品牌方老板在一旁急得团团转。记者在该直播间注意到,主播与每位品牌方负责人都在现场进行了这样的“戏码”。品牌方与带货主播的沟通越激烈,直播间粉丝的热情也越高。
品牌方配合带货主播砍价的尴尬剧情,最近频频出现在网红、明星的直播间里,成为直播带货常用的套路剧本之一。前不久,某演员还因带货“演技好”登上热搜。
那么,这些“演戏”式砍价后的价格,真的是让品牌方“欲哭无泪”的“最底价”吗?
记者随意浏览了几个直播间,发现部分商品的直播价等于或高于正常价位。例如某品牌的冲锋衣在主播和品牌方“砍价”后,从599元变为299元。然而,有不少买过这款冲锋衣的粉丝表示,该冲锋衣原本售价就是299元。记者在网络平台搜索发现,该冲锋衣在不同平台上售价为269元到299元不等。
“直播间套路确实多,和以前的电视购物有点像。带货节奏很快,让人没什么时间思考,容易冲动消费。”市民张颖说,“在直播间下单,大多时候很优惠,但也有时候‘秒杀’回来的东西对比了平台日常价,发现并没有很划算。”在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有些品牌方是“老演技派”了,今天在这个直播间“被砍价”,明天在那个直播间“被砍价”,这些套路很好被识破。
先涨再降属价格欺诈
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的消费者往往在“史无前例”“全网最低价”“卖完下架”“限量秒杀”等言语引导下冲动消费。在直播带货火爆的当下,采取剧情演戏的方法,吸引粉丝下单、提高直播间销量无可厚非。但是,合规应是主播与粉丝互动的第一原则。不少明星直播间的产品频频爆出质量问题,引发消费纠纷。“演戏式”带货不能误导消费,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当前,电商行业正逐渐从“卖货”过渡到“卖好货”。专业、优质的内容才是电商行业的金招牌。
“演戏式”带货的本质仍然是带货,必须严格按照直播带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约束,违法侵权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业内人士指出,从法律角度说,“演戏”式砍价中虚构高价、虚假优惠打折等套路,诱导粉丝、观众下单,触犯了法律底线,涉嫌价格欺诈违法,严重侵犯了消费者合法权益。近日,某电商平台宣布,对超过5000名存在“砍价”“加赠”等虚假价格优惠行为的电商作者进行处罚。
经营者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有偿服务,采取“虚构原价,虚构降价原因,虚假优惠折价,谎称降价或者将要提价,诱骗他人购买的”“谎称销售价格低于其他经营者的销售价格,诱骗消费者与其进行交易的”价格手段之一的,属于价格欺诈行为。根据我国法律,被“演戏”忽悠的消费者可要求主播提供“退一赔三”“退一赔十”等赔偿,平台有责任协助办理或者提供“不退货仅退款”等保障措施。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