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初鸣 文/供图
对联,又称门对、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语言精炼,寓意深刻,是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漳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历代名人留下许多对联作品,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这里艺海拾珠,只撷取其中一些精品佳作与各位共享。
朱子名联传千年
谈到漳州古代名人题联,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曾任漳州知州的朱熹为白云岩紫阳书院题写的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宋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以花甲之年出知漳州,知漳仅一年,却政绩卓著,不仅为漳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做了不少实事,而且为漳州文化教育的发展做了许多好事,产生了超越时代的深远影响。白云岩上的紫阳书院就是朱熹知漳期间创办的,这不仅成为他治漳的重要成果,也是紫阳过化的重要历史遗迹。朱熹为白云岩书院题写的对联,借用了唐宣宗李忱的七律《百丈山》的颔联,巧妙地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化用为儒者的责任担当,对仗工整,文字优美,充满诗情画意,有着丰富内涵和深刻寓意。《中国名联辞典》《中国名胜楹联大观》《中华名胜楹联集》等许多联书都选入这副名联。
朱熹在漳任职期间还为高东溪祠撰过一副楹联:“获鹿感鱼,千秋称孝子;朋东仇桧,万古识忠臣”。高东溪,名登,字彦先,号东溪,漳浦杜浔镇路打村宅兜社人,有忠名,受秦桧迫害而死,《宋史》及省、府、县志书均为其立传。朱熹刚到漳州就前往祭祀高东溪祠,为他撰文题匾题联。此联上联称赞高东溪的孝行,下联称赞高东溪的义举。
《中国名联辞典》《中国名胜楹联大观》等书还收入朱熹题《赠漳州士子》联:“鸟识玄机,衔得春来花上弄;鱼穿地脉,挹将月向水边吞”,还有另一联为:“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家室之好;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朱熹的题联寓意深刻,字里行间饱含哲理,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乡贤撰联美家园
漳州历代乡贤也撰写了许多楹联,为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特别珍贵的是黄道周为东山铜陵关帝庙题写的楹联:“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上联精辟地概括了关羽的一生业绩,下联勉励世人弘扬关帝的民族气节和义勇精神,以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这副对联随关帝庙香火威灵远播,传到台湾各地和东南亚各国,至今台湾各地的关帝庙大多悬挂这副对联。这副楹联被收入《中华名胜楹联集》。
铜陵关帝庙还有一副署名“〔明〕殿试探花、东阁大学士林釬撰”的楹联也很珍贵:“正气亘天耀衮冕;丹心烈日照河山”。林釬(1568—1636),在朝为官清廉刚正,在野则爱乡惠民。铜陵关帝庙是名胜古迹,与林釬名人名联可谓相得益彰。
漳州东郊的瑞竹岩也有林釬的题联:“夙根有慧皆森发;上善无声自广长”。瑞竹岩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林釬与陈天定等曾读书于此。
与林釬有表兄弟并有师生之谊等密切关系的陈天定,在瑞竹岩也有题联:“风静潮初满;山空月正中”。陈天定道德、文章受到林釬很大影响。康熙《龙溪县志》卷八记载:“甲申后遁迹花山,僧衣褒帽,放言自废,以贫困终。”陈天定创办花山书院,为之题联:“采于山、钓于水,有土此有财;祥于神、义于人,在德不在险”。花山书院近年重修,这副楹联为古迹增添色彩。
蔡新是漳州籍古代名人中官位最高者。他当过五个部的尚书,位居文华殿大学士,还任过四库全书馆总裁。他和他的堂叔蔡世远都当过清朝皇帝的老师,被称为叔侄两帝师,为中国历史所罕见,被人们所津津乐道。蔡世远、蔡新和蔡氏家族名人也都为家乡留下珍贵的楹联作品。龙文区土白有一座节孝坊(今移至漳州市客运中心站旁),牌坊上楹联“铭浅截指争先陇;不愧凌冰柱碧天”就是蔡世远撰的联。
蔡新基本上都是在朝廷当官,但回乡时也为家乡留下过楹联佳作。平和县坂仔镇五星村贵阳楼的楹联:“秀毓山川梓里楼成新甲第;辉联花萼德门星聚大文章”就是蔡新撰写的,如今也成珍贵的文物。
平和坂仔宾阳楼则留下蔡新第六子蔡本俊(嘉庆四年进士)的题联:“宾朝曦于旸谷,天启文明,凤髻鸾发仪羽现;通真气乎西山,地钟瑰异,铜壶宝鼎物华新”。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进士,官至广州知府的乡贤李威也留下楹联作品,但现在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李威,字畏吾,号凤冈,致仕归乡后在丹霞书院讲学,著有《说文解字定本》。东门老街西端靠近圆圈的东市巷里曾经有一个李威故居,但早已不见踪影。现代文史学者翁国梁在《漳州史迹》里有相关记述。他留下的两处题联,一在东门街官园节孝坊,一在城南上街天后宫,现在都还在,弥足珍贵。官园孙厝巷节孝坊李威题联:“荻教功成不愧贞心盟曒日;纶褒宠贲长垂女德耀吾宗”,位于桥南的上街妈祖庙中殿柱联:“泽普安澜,宏愿独施三教外;功高寿世,伟仪崇报百神班”,题联时为道光乙未(1835年),当时李威已经80多岁。这副对联可以说是漳州市妈祖庙中最珍贵的柱联之一。
外地文人添光彩
历史上各个时期,包括名宦在内的外地文人也为漳州题写一些有名的楹联作品,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光彩。
首先要提到的是南宋文学家危稹(1158—1234),宋嘉定十六年(1225年)被贬来漳州任知州,在芝山上建龙江书院,亲自讲课(《漳州府志》有明确记载)。书院楹联“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就出自其手,但被《中国名联辞典》收入时变成是朱熹的作品。
诏安梅岭镇高坑村的道光进士黄开泰故居曾有清末名人李鸿章(1823—1901)题联:“故知前辈宗徐庾;更作新诗继永和”。黄开泰故居还有同为道光进士的著名学者、书法家俞樾(1821—1906)题联:“泽以长流称远;山因直上成高”。这两副对联已流落民间收藏。
清末左宗棠(1812—1885)奉命围剿太平军,两度驻扎漳州,应请为芝山书院题写的楹联:“经始问何年,果然逃墨归儒,天使梵王纳士;筹边曾此地,大好修文偃武,我从瘴海班师”,表达了自己实现“修文偃武”愿望的心情。这副对联也被收入《中国名胜楹联大观》。
云霄云山书院有一副木刻对联:“早有直声留胜国;分其余事活群生”是辛亥女杰秋瑾的祖父秋嘉禾(1831—1894)任云霄同知时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为云山书院撰写的。因原联丢失,后请著名书法家沈觐寿重书制作。
龙海角美志洁行芳旌节坊则保留着康有为(1858—1927)撰并书的楹联:“苦节之贞,玉树生阶添兰桂;大耋长寿,紫纶表里降云霄”。这座节孝坊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可能是福建省内目前保存完好、建成年代最晚的牌坊。主间坊柱两面分别镌刻康有为撰写的对联以及清戊戌(1898年)状元、著名书法家夏同和撰写的对联“圣善表重慈族望汾阳德昌百世;孝孙承懿训道尊泗上功在千秋”。康有为曾组织“公车上书”,与弟子梁启超合作进行“戊戌变法”。康有为同时也是个大书法家,漳州文庙内存有康有为撰并书的《重修漳州学宫记》。
弘一法师(1880—1942)是享誉国内外的一代高僧,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他曾三次到漳州弘法。卓锡漳州时,为漳州多处寺院题联,如瑞竹岩:“瑞需黄花皆佛性;竹林皓月尽禅心”、塔后笃厚宫:“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皆离苦”、长生堂:“长向娑婆循念至;生来菩萨畏因深”都是珍贵的历史遗存。
在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还有很多,有的可能还没有发现。限于篇幅,这里无法一一列举,难免挂一漏万,因此称本文为“撷英”。
▲左宗棠题联
▲官园节孝坊李威题联 ▶上街天后宫大殿李威题联
▲东山关帝庙黄道周题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