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重点,以“三类人员”为培训对象
“线上+线下”,培训更灵活
分类培训,为企业“把好脉”
为提升危险化学品领域从业人员工伤预防意识和能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工伤事故发生,日前,漳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应急管理局联合印发了《漳州市开展危险化学品企业工伤预防能力提升培训工程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结合全市实际,指出了开展危险化学品企业工伤预防能力提升培训工程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明确了对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长和培训机构,要求各地认真做好组织实施。
危险化学品企业是工伤高发的重点行业。在培训对象上,《实施方案》以应急管理部门许可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储存设施构成重大危险源的经营企业等为重点企业,以安全生产分管负责人、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和班组长(以下简称“三类人员”)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开展危险化学品企业工伤能力提升培训,并规定培训时长为4天,32学时。其中,线上学习3学时,线下学习13-26学时,实训4-16学时。
在培训内容上,《实施方案》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以及观看《生命重于泰山》电视专题片作为培训必学内容,以安全生产和工伤保险相关政策法规、企业安全生产事项以及工伤事故典型案例分析等方面的知识为主要内容。
此外,应急管理部结合工作实际,组织修订了《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分管负责人工伤预防能力提升通用培训大纲》等在内的“三类人员”工伤预防能力提升通用培训大纲,以根据不同类型危险化学品重点企业和“三类人员”特点分类开展针对性培训,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伤预防意识和能力。
在培训方式上,《实施方案》要求采取线上学习与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缓解企业工学矛盾。市人社局和市应急管理局在实际开展培训工作时,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式,运用图标图解、典型案例、身边工伤事件等生动贴切、通俗易懂的内容进行教学,并创新性引入VR技术,让职工“身临其境”,在培训活动中提升工伤预防意识和能力。
只有安全生产才会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培训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引起各类管理人员及广大职工对工伤预防的重视,树立安全观,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为进一步夯实培训成效,市人社局和市应急管理局从工伤预防专家库中选择专业技术水平高、理论扎实、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授课团队,确保培训质量。同时,认真开展培训前的准备和培训后的资料整理工作,建立完整的内业资料和台账,确保每次培训班的内业资料完整并及时存档备查。
(杨雨寒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