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以争促增——全市各地实施产业社区(标准化工业园区)建设行动成效巡礼 长泰 2024年04月11日

长泰经济开发区鸟瞰图

▲鸿星尔克产业园

核心提示

今年来,长泰区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深入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增效年”活动和“三比一看”竞赛,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科学推动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探索多模式创新机制,向低效要发展空间、向存量要亩产效益、向增量要投资强度,把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作为有效投资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抓手。

“建圈”延链 “破圈”发展

绘好高质量发展“工”笔画

在一季度圆满收官、二季度起步冲刺的关键节点,一连串数字透露出可喜的讯息——2024年一季度,新策划项目62个、计划总投资74.3亿元,新增新上工业企业35家;163个区级、61个市级、21个省级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58.17亿元、25.44亿元、25.28亿元,均超时序进度。

值得一提的是,长泰经济开发区的全省开发区综合考评排名跃居至37位,创新能力日益突出,经济主导地位日益明显,成为推动长泰实现12年蝉联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3次跻身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的重要支撑。

喜人成绩的背后,是长泰以有效投资调整经济结构,努力为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和外来投资项目生产经营提供发展平台,服务保障招商引资和全区高质量发展的初心。

今年,长泰区对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进行再梳理、再剖析、再细化,“找准短板,加固底板”,规划出1个产业社区以及物联网数字经济产业园、总部经济产业园、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等3个标准化工业园区,总面积达1.21万亩,推动关联产业、上下游配套和资源要素向专业园集中,打造千亿产业集群。

“建圈”延链,“破圈”发展。随着物联网数字经济产业园的开发建设框架渐次展开,长泰以新型电子元器件省级产业集群为基础,整合港园、台湾工业园等优质资源,凝聚起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力量。园区内集聚了立达信、宏发电声、鸿星尔克等110多家企业,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电子元器件省级产业集群为特色支撑的发展格局。

2023年,物联网数字经济产业园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07亿元,纳税3.4亿元。

位于长泰经济开发区核心地带的总部经济产业园,致力于打造“产城人”融合高质量发展新高地。2023年起,长泰区投资30亿元,新谋划16个项目,通过打造夜间经济区、人才公寓、体育综合体等涵盖吃、住、行、教、医、娱的全功能生活配套体系,构建起园区“15分钟生活圈”,让人才人气引进来、聚起来、留下来。

目前已完成兴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兴泰中学、兴泰夜间经济中心等6个项目,在建拟建项目10个。

奋楫逐浪 阔步前行

打造现代化都市工业新区

今年来,长泰区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对标市产业社区建设行动方案,提出产业社区“三个四”建设工作体系,即“找准四个问题、实施四个步骤、实现四个目标”,致力打造一个全市乃至全省示范的现代化都市工业新区。

坚持规划先行,做好更科学的整体规划布局。长泰区重点围绕官山工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组织编制形成以1个园区控规为核心,以核心区景观设计、道路交通及场地竖向、区域环评、水土保持等专题研究或规划为补充的“1+N”规划体系,推动关联产业、上下游配套和资源要素向专业园集中。

坚持扩容增量,打造更集约的标准产业社区。长泰区重点破解低层厂房、闲置厂房、存量用地、低效用地四大难点、痛点、堵点,实现低效变高效、存量变增量、处置再盘活,“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投入和“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鼓励和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拆旧建新,提升土地质效,力争4年内新增厂房面积84万平方米、新增用地面积5174亩。

坚持产城联动,打造更完善的生活服务配套。长泰区高标准规划“15分钟生活圈”,科学构建“3+2+1”生活配套体系,布局建设人才公寓、体育综合体、夜间经济区、污水零直排等配套项目,全部投用后将可承载10万人口的服务配套设施需求,通过科学合理供给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商业设施,做到既集约用地又适度超前配套。

坚持科技赋能,打造更新型的企业成长体系。长泰区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1+3”企业成长体系更成熟。打造漳州海峡创投中心科技平台成为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推动一条产业链至少对接一所985高校,打通产学研用一体化渠道,力争2027年的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突破3.0%;每年遴选数家优质的智能化咨询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免费诊断服务,量身定制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方案,力争4年内实现全区规上工业企业诊断服务全覆盖,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项目落地100家,新增省级数字创新应用场景40个。

本组文图由 长泰区融媒体中心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