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7

“东南西北中”五向发力 “产城人”融合提速增效—银塘办事处(古农农场)创新举措加快高质量发展 2024年04月22日

花仙谷现代农业产业园

银塘商贸圈分布图

福建省神悦铸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67年前,一支农业“国家队”挺进漳州北的这片郊野荒滩,一边开辟道路一边开荒生产,从无到有垦出田畴沃野,从有到优打造出福建省历年投入生产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国营农场。

67年后,在一代代农场人的励精图治、接续奋斗下,这片热土由“建场”向“造园”成功转型,从零散的小食品加工、塑胶制品等产业起步,不断优化产业布局,逐步发展成为产值超百亿的新兴工业园区。

带着“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如今在“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管理体制下的银塘办事处(古农农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怎样才能在全市产业发展大局中找准奋斗“坐标”、为新时代“赶考之路”积蓄新动能?2024年长泰区工作务虚会上,银塘办事处(古农农场)党委书记杨碧成瞄准“破难题 补短板 促提升 惠民生”,定下新目标:从“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纵深推进“城市发展轴、产业提升轴、创新服务轴”格局,走出一条“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人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东拓

打造“村企联建“新样板

“从过去的靠天吃饭到现在不仅有固定的月工资收入,每年还能从土地租金分红,咱的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银塘办事处白石社区村民戴汝城打理着观光苗木基地责任田,开心地说道。

转变是从引进花仙谷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始的。

为了盘活土地资源、加快农垦改革步伐,早在2016年,位居农场东部的白石社区就积极清理、整合不规范承包开发经营合同、闲置土地,并将收储项目土地转租给花坞里现代农业产业园,由花仙谷提供先进的管理技术,帮助村民投资发展树葡萄、麒麟果、菠萝蜜等高优农业。村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在智能温室里养植花卉苗木,了解如何用无土栽培技术种出新鲜蔬果,还与周边村一起承包下苷茶、燕窝果等2500亩高优农产品种植田,并利用闲置农房经营旅游民宿,人均纯收入从每年2万元提升至4万元。

“村企成功‘牵手’共建,不仅将产业引入社区,也将乡村振兴的源动力带到社区。” 白石社区党总支书记戴建德告诉记者,通过“农业+旅游+康养+文化+研学”模式,每年能吸引游客30多万人次,与花仙谷结对共建农旅联合党委的白石社区,年可增加村财收入145万元,村子人气旺了,更带动了当地超过300名村民就业。去年,村子还作为全省九龙江流域整治调研点和全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现场调研点进行经验发言,白石真的火了、活了。

“我们用村民增收、村财增收、产业增效的成果来检验村企共建的发展成效,也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新坐标。” 杨碧成表示,在白石社区村部对面,农场今年计划投资2500万元建设提升白石社区主干道及花仙谷周边道路改造工程,投资1500万元打造水上渔村,并投资600万元保护和修缮宋朝真应岩塔等历史古迹,串点连线成片,形成一条新的旅游路线。“立足现有资源及愈加高涨的人气,下一步农场将继续打造研学基地综合服务大楼、和合养生营、‘闽艾’产业,并加快完善餐饮酒店、大型会议室、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多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平台和综合型度假区,助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杨碧成说。

南融

形成“三产融合”商贸圈

3月12日晚,“全闽乐购”美食嘉年华促消费活动暨长泰银塘广场美食城开街仪式在银塘美食广场举行,现场聚集了民俗非遗、古农美食等40余家展商,火热的“烟火气”也点燃了区域的夜经济,为产城融合发展注入澎湃活力。

“好吃又好玩,很难想象这些色彩鲜艳的集装箱房和魅力舞台是由旧鱼塘和屠宰场改建而成的,太厉害了!”从泉州来银塘旅游的叶值圩不住地感叹。

建立银塘美食城、开设56个美食摊位、配套200个车位的生态停车场、打造新城东海鲜城……这一系列举措,仅仅是银塘办事处(古农农场)蓄势赋能打造银塘商贸圈迈出的第一步。

目前,银塘商贸圈园区正加快配套建设银塘社区医院、银塘派出所、长泰职业技术学校等项目,构建建筑产业集中区,并与世新养生馆、白玉兰快捷酒店对接招商,进一步弥补餐饮、住宿等三产短板。

翻开银塘办事处(古农农场)区域规划图,杨碧成告诉记者,银塘打造美食广场,是为了满足辖区群众、企业外来员工等大众餐饮消费需求;引进新城东海鲜城,是为了满足辖区企业商务接待需求;打造松霖298青年城、建设政产学研基地,配套建设咖啡厅、餐厅、健身房、图书室、户外电影等,并设置交流活动室、创业孵化室、成果展示厅、多功能路演厅等,则是为了满足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交流研讨的需求,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办公食宿和娱乐健身场所,聚集更多高端人才和人气。“种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杨碧成说。

西进

发展高端智能工业新区

由农垦企业到工业新区,银塘办事处(古农农场)用小步快走的方式,做了数次迭代升级。

从零散的小食品加工、塑胶制品企业到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居企业,一步步走来,银塘办事处(古农农场)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坚持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大力扶持松霖集团、东陶公司、金嘉华等行业龙头,并争取相关政策优惠,着力招引上下游企业,不断提升产业集群效应、降低企业成本。

走进位于古农农场的福建省神悦铸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只见与铸件尺寸形状相似的泡沫模型粘结组合成模型簇,刷涂耐火涂料后进行烘干,在负压下浇注气化的模型凝固冷却后形成铸件,原模型却“消失”。

“我们这一‘消失模’专利技术,让公司产品在市场所向披靡,今年新上线的两条5000吨专项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仍供不应求,国内外订单爆满。” 神悦铸造副总经理周敬告诉记者,这一新技术可以将一个产品的生产周期从30分钟降至3分钟,生产成本降低至十分之一,产品产量和产值成倍翻番。“今年‘五一’我们还将上线新的生产辅线,争取产量产值再创新高。”

类似神悦铸造这样的企业近年来成为园区“联姻”招商的重点对象。围绕智能制造和新能源两大主导产业,近年来园区加快推动环球工匠等5家智能制造企业落地,推进以金嘉华、安泰铝膜为龙头的2家新项目投产。同时,围绕工业园区产业增链强链补链的目标,园区积极盘活腾达、富达等工业地产项目,以商引商、以产业链招商,成效颇丰。撤县设区以来,银塘办事处(古农农场)先后签约环球福匠、安泰、厚德、好雅丽等45个项目,其中2个项目投资额达10亿元以上,总投资额达85亿元。

“目前,园区已基本形成食品加工、文体用品、新兴建材、精细化工等四大主导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居、新能源等三大新兴产业,拥有工业企业224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7家、世界500强企业1家,年产值超百亿元。”杨碧成告诉记者,2023年园区完成税收3.44亿元,同比2022年2.24亿元增加1.2亿元,产值76.09亿元,固投15.44亿元。“我们的目标,是整合社区资源、搭建社企对接平台,打通社企供需链、扩大产线产能,着力打造产值超百亿的高端智能工业新区。”杨碧成说。

北联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

不同于正步入“发展快车道”的东部白石片区,位于农场北部片区的大埔社区目前仍居蓝图一隅。

摊开长泰区行政区位图,可见大埔社区地处长泰区西部、古农农场西北部,毗邻农场的梁岗建新、山后、共同作业区,距离长泰城区约16公里,实际居住人口只有89人,可谓地广人稀。

“如何高效利用这些土地是我们一直在思索的课题。”大埔社区挂钩领导、银塘办事处(古农农场)一级主任科员王建荣告诉记者,大埔村民主要依靠种植蜜柚柑桔等果树、发展绿化苗木种植、水产养殖等作为经济来源,土地经营零散,农副产品生产面临极高的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难以形成强有力的“造血机制”。

如何破题?“高”字是关键。“我们要充分利用土地优势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种植高优品种,积极引进现代农业公司、延伸农业产业链,联合发展精准化、集约化、智能化农业,创造更多高附加值。”王建荣说。

福建合茶道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为方案思路出台后“勇吃螃蟹”的第一家入驻“高”企。

走进合茶道新厂房,只见杀青、揉捻、摇青、烘焙……每一道制茶程序都在严格智能监管下完成。“针对现有技术中绿茶加工的颜色稳定性较差、温度灵敏度高、维持时间短等问题,我们还创新技术设备,使茶在制作过程中口感和颜色稳定性更好,长期保存时阻止返青味变化,保持长久茶性。” 合茶道董事长傅四方告诉记者,不仅制茶过程使用智能App科学监管,在茶叶种植阶段公司就启用智慧农业生态管理系统,由“一个平台、一个系统、一个中心”整合田间物联网设备,利用GIS、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打造集空、天、地于一体的监管网络,为茶园生产提供田块管理、技术指导、一田一码产品溯源等全方位农业生产及农事服务,从源头保障茶叶品质。

“未来,这片区域将会聚集一批批像合茶道一样的‘高’企,联合带动区域低效闲置土地发展有机高值农业,并通过实施园改耕项目、加快出台概念性总体规划和大埔社区详细产业规划等方式,进一步明晰产业布局,全力打造闽台三产融合(高优农业)示范区,构建三产农创、旅创、文创基地。不久的将来,这里的企业将集群出击、连片作战。” 谈起未来发展,杨碧成充满期待。

中枢

畅通城区交通出行路

“综合性的区域开发,才能让这片土地真正迸发出活力。” 银塘办事处(古农农场)从“活力产业、生态文明、健康生活”战略定位出发,开始了由单一生产性工业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由项目管理向城市管理的转型之路。

修路架桥、强基拓建成为园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推进“产城融合”的破题之作。曾经“零基础”的农业地区,现如今已建成双向六车道的“五横五纵”路网框架,供水、供电、供气、通讯、排污等配套设施日趋完善。

特别是去年对银塘路一期、顺和路、人和北路等道路进行人行道及管网改造提升,并配套实施雨污分流管道建设;对农荣、共明、共同、东厝4个片区进行户纳管建设,有效解决辖区雨污管道错接混接问题,并聘请专业环境科技公司对工业园区主干道进行管道清淤及检测,彻底破解困扰农场十多年银塘路圆盘逢雨必涝的问题。

“我印象最深的是2021年那场叫‘卢碧’的台风,风大雨大,从早到晚雨下个不停,沿街路面的积水又深又脏,车辆无法通行,我们出行只能坐船。直到2022年场里实施道路‘白改黑’后,我们又相继遭遇了‘苏拉’‘海葵’2个比‘卢碧’还大的台风,却再也没有发生道路积水,大家简直开心坏了!”看着店门口崭新的顺和路,沿街水果店主王秀燕乐得合不拢嘴,“改造后这条路上现在交通事故也减少了,行人一多咱生意更好了!”

杨碧成告诉记者,银泰路以南的银塘路二期、银光路、顺和路二期及侧干道计划于2024年上半年完成改造提升,银泰路以北的银翔路、顺达路等道路改造提升预计于2025年全面竣工。在不断改革攻坚勇当“探路者”、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银塘办事处(古农农场)还将全面对标先进地区,做足做优各环节服务,量身定制企业、园区安全、环保、城管、市政等方面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断提升园区“硬环境”、优化营商“软环境”,全力推动“产城人”融合提速增效。

本版文图由 本报记者 蔡柳楠 通讯员 林淑云 林彬 谢小婷 采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