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跃宗一边上妆,一边进行抖音直播。

芗剧现代戏《烽火侨魂》演出剧照

漳浦杨跃宗芗剧团演的《西宫艳朝》吸引了不少戏迷
在漳州的很多村社,每到民俗节日都有请戏“酬神”的习俗。作为福建省五大地方剧种之一的芗剧是被请的“热门”。近年来,村民生活水平提高,抖音等平台融入日常生活,芗剧演出迎来了新的旺季。目前,多数芗剧演出还是集中在城市周边村社,“进城”的演出并不多见。一边是芗剧“火”在村社,另一边是戏迷们盼戏“进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都有哪些?如何畅通芗剧的“进城”之路?日前,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名片:芗剧,原名歌仔戏,是流行于福建漳州芗江一带的汉族戏曲剧种。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芗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是全国360多个地方戏剧中唯一横跨海峡的剧种。
商演火热
有剧团档期排到2027年
芗剧在家门口演出,令漳州高新区上街村的许瑞琴有点兴奋。虽已年过七旬,但她也打算学年轻人“追个星”。演出当天下午,离开演还有三个多小时,她已自带板凳,来到上街天后宫妈祖文化广场,只为落个好位置。但有些出乎她意料的是,前排的位置还是早早被“预订”。
“戏好,看的人自然多。”许瑞琴赶紧挑好位置,招呼同来看戏的街坊邻居。
许瑞琴追的“星”,是“90后”芗剧小生杨跃宗,看的戏,是漳浦杨跃宗芗剧团演的《西宫艳朝》。该剧团已连续两天在广场演出。
“昨天也是这样的场景,整个广场人山人海,全都是看戏的村民。这场演出,也给我带来了不少生意。”在广场旁的商户对前一晚的场景记忆犹新。
台前,戏迷们翘首以盼;幕后,演员加紧准备。
匆匆吃过晚饭的剧团成员上妆换服;团长兼主角的杨跃宗则一边化妆,一边照常打开抖音直播,用闽南语向戏迷预告第二天的演出。三个多小时的演出,杨跃宗全程直播。
翻阅杨跃宗芗剧团社交平台的视频记录,可以看到近一年来剧团几乎“满勤”。“不是在演出,就是在演出的路上。”杨跃宗告诉记者,剧团差不多天天都有演出,碰上好日子,一天要演两场戏。
目前,剧团的演出安排,甚至排到了2027年。除了在漳州各地村社演出,剧团还承接了泉州、厦门等地村社的订单。
漳州市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郑文彪认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广泛提升,对演出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也有着更高的要求。芗剧商演的市场将逐渐形成“金字塔”式的格局。杨跃宗、丰归文化、芳苑、曾小真等民间职业剧团人员众多、行当齐全、演员水平较高、服装设备较好,因此深受戏迷的喜欢。
此外,在闽南一些村社,“酬神”是大事。这些优秀的民间职业剧团往往都是请戏的第一选择。再加上抖音等平台的助力,很多民间职业剧团通过宣传推广,既赚足流量,培养出自己的戏迷群体,还赢得了村社的青睐。
盼戏“进城”
期待有属于芗剧的演出场所
杨跃宗芗剧团在上街村的演出也吸引了不少市民。刘英从芗城区赶到现场时,已经是晚上7时12分,她只好坐在最后排的座位。
“现在在城里生活,看芗剧的机会也少了,我们希望能在家门口看戏。”刘英说道。
“芗剧‘进城’,只要有场地,就不会没市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歌仔戏(芗剧)代表性传承人郑娅玲认为,场地是制约芗剧在市区演出的主要原因。
“演一场完整的芗剧剧目,需要50至60名演职人员。”郑娅玲说,在城市,特别是社区中很难找到类似农村的大戏台,如果只依靠临时搭盖舞台或者流动的舞台车,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场地大小、背景布置等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碰到雨天,就无法演出了”。
戏迷的“盼戏进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芗剧市场需求的变化。
蓝小雅从小看戏长大。2015年,她开始了自己的“追戏”之路。“我特别喜欢看郑娅玲的演出,就算现在住在厦门,也常常抽空回漳过一把‘戏瘾’。”作为年轻人中的“老戏迷”,蓝小雅对芗剧“进城”也有自己的看法,“近年来,漳州涌现出很多优秀的芗剧,如《烽火侨魂》《谷文昌》等,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在剧场内看到这类剧目的演出”。
在郑文彪看来,要想让芗剧精品剧目更多地为大众所关注,需要有专属于剧团排演的剧场。例如,厦门闽南戏曲艺术中心是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和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共用的办公楼和剧场。
“剧团能常演出,观众也乐于购票观看,文化演出‘迎得进,走得出’。”郑文彪说,漳州芗剧团目前没有属于自己的排演剧场,在创排芗剧精品剧目的时候,就需要租场地,存在诸多不便。
郑娅玲也希望芗剧在市区有专门的演出场所,既满足城市戏迷的看戏需求,也让外地游客能更好地了解芗剧文化,进一步推动芗剧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