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医院住院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向患者讲解医疗流程
改革为民、过程便民、结果惠民。简单一句话,概括出我市深化医改的改革路径。
一直以来,就医效率低、实际报销少、优质资源远是市民就诊时面临的三大难题。如何解决,关系到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长远进展。
补断点、疏堵点、攻难点。今年以来,漳州市坚持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工程,加强组织保障,理顺管理体制,增加服务供给,强化督促调度,着力施行一系列“小切口”“微改革”举措,推动实现群众、政府、医院“三方受益”。
成效是显著的。我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进展持续位居全省前列,获省级“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补助资金”2949.5万元,其中市本级奖励500万元。“5G+”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强化卫生健康综合监管体系等工作得到国家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辖区的病人省外转诊、市外转诊数量持续下降。
数智赋能,解决“就医效率低”
智能化时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已成为人民群众习以为常的一件事。然而,在医疗领域,实现智慧化,让就医全过程便民惠民,是一件更为复杂的系统化工程。
7月9日早上8时,根据预约挂号的时间,市民杨女士准时前往漳州市医院芗城院区神经外科就诊。几乎无需等待,杨女士进入医生诊室就诊,并开了一个月的常规用药。不到10分钟,杨女士拿着医保结算单和取药单,前往2楼药房取药。不到15秒,杨女士的药已从智慧药房中挑选完毕,并通过滑梯,滑到窗口医师手中。认真核对药品之后,窗口医师用袋子把药品装起来,递送到杨女士手中。
此时,杨女士看了看手表,从进医院到取药,不到15分钟。
看诊取药,只是市民就医再普通不过的一个环节。今年以来,我市不断利用信息化改善就医体验,在推行预约诊疗、就医引导、诊间(床旁)结算、检查检验结果推送、异地就医结算等便民服务的同时,将二级以上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创建互联网医院、探索医院智能物流传输系统、创建智慧医院等信息化建设列入公立医院主要领导绩效考核,让“年薪制”指挥棒引领信息化热潮,患者就医体验不断改善。
在院前急救方面,我市以“5G+智慧医疗”试点为契机,整合全域医疗急救资源,22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对接漳州市5G智慧急救平台,建成覆盖城乡66个急救站点,接入率100%。急诊患者救治成功率同比增长20%,致残率、致死率分别下降25%、8%。
此外,我市确定龙文区为全市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试点,联手漳州信产集团,投资建设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高质量发展信息化项目,打造两大中心、四个展馆,构建“一网到底、三级联动、高效协同”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网络。
改革支付,解决“实际报销少”
6年来,40岁的患者刘女士因肾衰竭每日需服用碳酸镧咀嚼片来控制血磷水平。刘女士表示,碳酸镧咀嚼片价格比较高,经济负担很重。
今年4月,第九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中选结果在我市公立医疗机构落地实施。本次国家集采共涉及41种药品,平均降价58%,我市共有172家公立医疗机构参与。此次集采,就包括刘女士服用的碳酸镧咀嚼片,价格从10元/片左右降为3.74元/片,一年可为患者节省药费1万多元。
近年来,我市不断聚焦支付改革疏堵点,解决患者“实际报销少”的问题。
药品带量采购常态化。全市各级公立医院积极巩固药品零差率销售成果,优先采购使用基本药物,形成了以基本药物为主导的用药模式。全市纳入带量采购的药品通用名数427个、耗材种类25个,药品价格平均降幅60.7%,最高降幅96%,节约药品耗材采购金额约5亿元。
“国谈”“双通道”落地化。落实国家谈判药品、医保“双通道”药品单列统计、落地可及政策,做到“一个纳入、三个不纳入”,即446种“国谈”“双通道”药品全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的同时,不纳入“基本药物占比”“药占比”“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次均门诊费用”等指标范围,不纳入就诊医疗机构医保总额控制范围,不纳入公立医院年度绩效考核费用控制指标范围。
医保基金管理精细化。180家符合条件的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DIP付费,居民和职工住院医保基金同比减支2.06亿元和0.47亿元,分别同比下降10.95%和6.23%,提前完成省定指标。
优化资源,解决“优质资源远”
今年1月10日,漳州市医院与北京协和医院专家首次远程医疗会诊在漳州市医院总部院区举行。此次远程会诊是漳州市医院建立海峡远程医疗中心后开启的首次远程视频会诊,为漳州市患者提供了全新的诊疗途径和顶级的医疗服务。
“非常好!”此次进行远程医疗会诊的两名患者,在北京协和医院专家明确了治疗方向后,松了口气。“市医院帮我们联系了北京协和医院的顶级专家会诊,等于我在漳州,不多花一分钱,就把病给看了。”
据悉,北京协和医院—漳州市医院海峡远程医疗中心运行半年来,截至目前已有15位漳州患者申请了远程会诊,得到北京协和医院的诊疗方案。
足不出市,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这是老百姓最为期盼的事。为解决民生难点,漳州积极对接国家优质医疗资源,精准引入北京协和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等顶级医疗“国家队”,分别与漳州市医院、市中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组团式”对口协作和帮扶指导。同时,一批高水平医院的重点学科和名医团队等相继入驻并组建专科联盟(名医工作室),为群众享有高端医疗技术服务引来源头活水。
向上对接国家优质医疗资源,向下整合全市医疗资源,推动县域医疗集群精准发力。我市统筹全域高级医疗卫生管理人才,建立全市院长库,促进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和医疗服务综合实力提升。漳州市医院、漳浦县医院被列入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建设,漳州市中医院被确定为全省首批省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县级综合医院的胸痛、卒中、创伤、呼吸急诊急救“四大中心”已经基本建成,县域重症急救能力得到了提升。
此外,我市通过城市医疗集团和军地医联体加强基层医疗网底建设,医院和医疗机构数量增加,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在“优质服务基层行”系列活动中,18家基层医疗机构获国家表扬,23家达到社区医院标准,排名全省第一。村卫生所建设全覆盖,实现医保村村通,有效解决了群众的就医难题。
■本报记者 杨婉真
通讯员 杨生勇 陈徐昇 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