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小暑养生 这份食疗方请收好 2024年07月10日

小暑,二十四节气的第11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7月4日,漳州进入小暑。这个时节,市民该如何进行健康养生呢?漳州市中医院药学部专家为读者解答。

重在解暑、养心

暑,热也,“小暑过,每日热三分”。小暑正值初伏前后,空气湿度逐渐加大,天气由干热转为闷热。

从中医五行角度来看,夏属火,心属火,心与夏季相应,夏季暑热当令,极易耗伤心阴。夏天心脏当令,比较脆弱,应该注意保养。副主任中药师林汉钦建议,此时调理养生的重点为:解暑、养心。

暑热的天气特点突出,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各类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所以林汉钦强调此时要保持温度适宜。暑天要避开太阳直射、避免高温活动,可以适当开空调,26℃~27℃为宜;也可以增加沐浴的次数,或参加游泳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暑湿、暑热。

饮食以清淡、营养为主

小暑炎热,人体消耗大,所谓“无病三分虚”,常有疲惫、口苦苔腻、胸腹胀闷等情况,正是需要解热防暑、补充体力的时候。

中药师杨娉娉建议,这个时间段的饮食以清淡、营养为主。可以多吃莲子、木瓜、银耳、薏苡仁等药食两用之品,或者是莲藕、萝卜、番茄、冬瓜等清暑化湿的食品,新鲜蔬菜、淡水鱼等宜多食用,对于辛辣、油腻的食品,尽量少吃。

对于夏季常见的“苦夏”等症状,漳州市中医院药学部专家团队推荐了以下三道调理药膳,不妨按需选择:

1. 小米枣仁粥

食材档案:酸枣仁味甘、酸,性平。归肝、胆、心经。酸枣仁甘补酸敛,性平不偏,入心、肝、胆经,善养心、补肝、益胆而安神,为治阴血亏虚之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之要药;兼能敛汗,治体虚多汗可选。

食材:小米150g,炒酸枣仁粉15g,蜂蜜30g。

做法:小米煮粥,入炒酸枣仁粉,搅匀,食时加蜂蜜,日服2次。

功效:养心安神,滋阴润肺。

注意事项:糖尿病患者慎食。

2. 杏仁薏苡仁粥

食材档案: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具有利湿健脾、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的功效。薏苡仁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减少胃肠负担的作用,可作为病中或病后体弱患者的补益食品。薏苡仁可供湿气比较重的人适当食用,可以有效祛除湿气、清热排脓,具有舒筋除痹的功效。薏苡仁甘淡微寒,用于肺痈、肠痈,具有清热排脓的功效。

食材:薏苡仁15g,杏仁5g,冰糖适量。

做法:将薏苡仁、杏仁洗干净待用。取砂锅加水适量,倒入洗干净的薏苡仁,先用武火煮沸后,再改用文火煮至半熟,放进杏仁。煮至粥成时,再将捣碎的冰糖放入,溶化即可。

功效:清热利湿,除痹。

注意事项:糖尿病患者慎食。

3. 清凉消暑茶

食材档案:荷叶味苦、涩,性平,归心、肝、脾经。荷叶具有清热解暑、升发清阳的功效,可用于暑湿泄泻、阳水浮肿、大热闷乱的治疗,疗效非常显著。荷叶还具有散瘀止血的功效,可用于下痢赤白、吐血咯血、崩中下血、产后血晕的治疗。此外荷叶在痈肿、痘疮的治疗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食材:荷叶、白茅根、佩兰、炒扁豆各3g。

做法:上药混匀研碎,一次一日10g,反复冲泡当茶饮。

功效:清热消暑,生津止渴,健脾化湿。用于夏季热风鼓荡至口干口渴,或湿气盛行至不欲饮食,头昏体困。

■本报记者 林昕蓉 通讯员 何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