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舟
2025年是农历乙巳蛇年,在古人眼中,蛇的种种生活习性都充满了智慧和难解的奥秘。它既绚烂多姿、美丽冷静,又透露着凶险邪恶,充满神秘诡异的色彩。因此,自古就有文人墨客生花妙笔,留下许多描写蛇的诗词佳句。
蛇炫目的花纹、阴鸷的眼睛、恐怖的齿舌,总给人以凶恶之感。苏轼《武昌铜剑歌》:“蛇行空中如枉矢,电光煜煜烧蛇尾。”以蛇行空中之喻,描绘了铜剑之光的凌厉与迅猛。《诗经·小雅·斯干》里的“维虺维蛇”,象征着蛇的危险和恐惧。
而描写蛇美丽的神态和形状的有李绅的《灵蛇见少林寺》:“琐文结绶灵蛇降,蠖屈螭盘顾视闲。鳞蹙翠光抽璀璨,腹连金彩动弯环。”该诗描述了灵蛇的降临,它身上有着连环的纹彩,像尺蠖一样屈曲,像龙一样盘踞,安然地左右顾盼。描绘了灵蛇鳞甲闪耀着青绿的光辉宛如珠翠,蛇腹闪耀着金色光彩,表达了诗人对灵蛇的赞美。
蛇无足却能疾行如电,身体柔软能够伸缩自如、缠绕盘旋,它的灵动给诗人无限的想象。描写蛇灵动的诗,最早可见屈原的诗:“驾龙朝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委蛇即蜿蜒游动的样子,隐含蛇之灵动。
在古代诗词中,蛇的形象往往被赋予多种象征意义。唐元稹的《芳树》:“春雷一声发,惊燕亦惊蛇。”以春雷惊蛇之景,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苏轼的《次韵子由柳湖感物》:“娇姿共爱春濯濯,岂问空腹修蛇蟠。”以修蛇蟠为喻,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有的以蛇为意象描绘自然之景,如杜甫的诗《同诸公登蕙恩塔》:“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诗人在天宝十一年(752年)秋天登慈恩寺塔时,抬头穿过像龙蛇一样蜿蜒曲折的塔内通道,才走出那由斜柱支撑的幽暗之处,该诗描绘了塔的高耸和险峻,表达了诗人登高望远时的感慨和思考。
有以蛇的灵动矫健抒发情感,如苏轼的词《西江月·平山堂》:“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词的意思是十年没有见到欧阳修这个老仙翁了,但他留在墙上的墨迹犹如龙飞蛇舞,既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深切怀念,也通过“龙蛇飞动”展现欧阳修书法的高超技艺和气势。
这些古诗词佳作,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笔触,给神秘莫测的蛇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元素,也让人窥视到人类对蛇的复杂且多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