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先用后付”虽便利 这些风险要注意 2025年04月29日

消费者李某在电商平台购买商品时,与商家签署协议,约定了“先用后付”日期。“先用后付”是各大电商平台基于消费者的信用记录而开发的一种新型支付模式,允许达到一定信用条件的消费者收到商品或体验服务一段时间后再付费。李某签收货物后,未对“先用后付”相关事宜提出异议,但截至付款期限届满仍未支付货款。商家遂主张由李某支付货款及逾期违约金。

——《北京日报》

近年来,一种名为“先用后付”的网购消费模式在电商平台上迅速兴起。这种模式允许消费者在购物时先0元下单,收到商品并试用后再进行付款,为消费者提供了试用体验的机会。这样的消费模式无需预先占用资金,消费者可以使用信用额度进行虚拟付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金压力,提升消费能力。

不过,这种看似便捷的支付方式背后,却隐藏着不少风险与陷阱。近段时间,市民陈女士每周都会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快递,银行卡每隔一段时间也接连出现小面额扣款,后来才发现,是因为不小心开通了“先用后付”功能,每次只要一按购买就直接下单。“下单时不用输入任何密码,也不需要指纹验证,收到货时我才发现原来是女儿玩手机时误触下单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如果绑定的银行卡余额不足,逾期没付还会被扣手续费,真的是太坑了。

的确,一些平台会将“先用后付”设置为默认勾选,并自动成为后续付款方式,且关闭的步骤复杂繁琐。部分消费者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通该功能,甚至在误触的情况下被提交订单。更有甚者,部分平台在促销活动期间,下单时商家有促销、价格有优惠,但到付款或自动扣款时,促销活动已结束,价格上调,消费者可能面临价格欺诈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消费群体因认知能力有限,往往更容易受到影响。中国裁判文书网已公开的民事判决书显示,类似这种网购案件,有不少涉及老年人和未成年人。

对于“先用后付”的“坑点”。记者咨询了福建诚正司法鉴定中心的许律师,许律师结合案例与法律条款,提醒消费者在决定使用“先用后付”功能之前,需充分了解其运作机制及风险,对平台的默认设置保持警惕,必要时及时更改设置,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在使用“先用后付”服务时,应仔细阅读并理解相关的服务协议和条款,特别关注信息收集、使用和保护的详细信息,以及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确保没有因误触下单或逾期付款而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要注意保留相关凭证,如订单信息、聊天记录等,以便在发生纠纷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与平台客服沟通,或向12315投诉平台默认开通功能、高利率等违规行为,寻求解决办法。

■本报记者 肖颖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