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夏日“减肥热”升温:多学科联动与中医特色疗法成主流 2025年05月22日

市民在市中医院用针灸方式减重 苏 宇 摄

随着气温逐步攀升,减肥这一话题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焦点,在漳州,一股夏日“减肥热”正悄然兴起。

那么,当下人们都通过哪些方式来减肥呢?呈现哪些新趋势?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漳州多家医疗机构的减重门诊。

多学科联动“一站式”管理体重

5月14日一早,漳州市医院总部院区的减重门诊,已有不少患者在排队等候。家住龙文区的王先生在家属的陪同下前来问诊。

王先生今年30岁,身高170厘米,从肉眼看,他的体型在人群中属于肥胖型。当他站上人体成分分析仪时,测出BMI(身体质量指数)接近40。“按我国成人体重判定标准,这个数值超过28就是肥胖了,他已属于重度肥胖症。”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学营养减重门诊副主任医师邱进寿说。

BMI(身体质量指数)是判断肥胖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BMI=体重(kg)/身高(m)^2。BMI24—28属于超重、28—32.5属于轻度肥胖症、32.5—37.5属于中度肥胖症、37.5—50之间就属于重度肥胖症,BMI超过50,属于极重度肥胖症。邱进寿说:“一般BMI超过28达到轻度肥胖标准的患者,会根据我院的体重管理MDT模式,建议患者做肥胖的病因和并发症的系统筛查。”

体重管理MDT模式是由临床营养科减重门诊联合内分泌科、胃肠外科、临床心理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康复医学科等9个学科专家组成,根据患者病情形成“筛查—评估—干预—随访”的一站式闭环管理。

根据王先生的肥胖程度,邱进寿建议他住院治疗。经过系统检查评估,结果显示:他患有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肝功能异常、重度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等多种肥胖相关疾病。在住院期间,王先生通过药物和饮食干预相结合的方式,不到10天时间就已经减重近4公斤。

目前,市医院常用的减重治疗方法主要有四种:通过切除部分胃使食量变小的减重手术、打针治疗、口服药物治疗以及饮食运动调整等。不管选择哪种方案,都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定制。减重的过程还要兼顾肥胖并发症,比如某些常用降脂药会影响肝功能,对这位患者来说就需要专业评估后,提出一个兼顾整体的治疗方案。

中医特色疗法受青睐

面对日益增长的体重,也有不少人选择中医的方式管控。那么,和其他减肥方式相比,中医减肥到底有啥特别之处?

“中医认为,肥胖是身体内部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常见的中医减重方式包括中药方剂、针灸、艾灸、拔罐、刮痧和推拿等,主要原理是在中医学的脏腑、气血、经络理论指导下,调理脾胃功能,用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的方式,来达成健康减重的效果。”漳州市中医院肥胖专科门诊副主任医师施兆明说。去年3月,该院开设肥胖专科门诊,前来就诊的患者日益增多。

“最近比较火的穴位埋线疗法是一种控制体重的特色疗法,其实这也是针灸的一种。”施兆明介绍,穴位埋线其实是一种“长效针灸”,将一根可吸收的缝线送入穴位内,可以持续半个月左右时间。这对于工作比较忙的上班族很合适,可以减少就诊次数。这种埋线是可吸收缝线,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手术缝线,一般10—14天会被人体吸收。在吸收的过程中能形成对穴位的刺激,从而达到减肥效果。

5月15日上午,记者在该院看到多位医师正为患者埋线。医师找到穴位后,快速准确地将针头送入患者腹部或腿部,通过注射将线留在患者体内,整个过程只需5分钟左右。“这已是我第五次接受中医穴位埋线治疗。这段时间我的体型已经苗条许多了。”市民蒋女士高兴地告诉记者。

“当然,不同患者的肥胖原因各异,中医会通过细致的望、闻、问、切,对患者进行体质辨识。根据各人的体质,再进行辨证开方。”施兆明表示。

循序渐进健康享“瘦”

在走访各家医疗机构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在健康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当下,人们不再盲目追求快速,而是愈发追求科学有效的减肥途径。

减重手术切除部分胃,会使食量明显变小,是一种快速减重的方式,但在市医院减重门诊接诊案例中,除非伴有严重的并发症亟待治疗,否则很少有患者选择这种方式。“胃切除后,部分患者可能需要终身服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补充剂。”邱进寿说,并且,胃具有一定弹性,若在饮食习惯上没有改变,那依然有被撑大、复胖的风险。

施兆明也表示,体重管理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从中医角度说,饿肚子会损伤脾胃、剧烈运动则耗气血,太急于求成,反而会引发虚胖、失眠、免疫力下降等其他症状。

体重管理并非易事。关于科学减肥,两位医师同时推荐了“5+2轻断食”模式,即每周5天正常饮食,非连续的2天轻断食。在5天的正常饮食期间,应保持合理的膳食搭配,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维持机体的能量消耗。同时,要避免暴饮暴食或摄入过量的油腻食物,以控制好摄入量,为身体补充能量和营养。轻断食的2天中,需要将热量控制在500—600千卡(女性500千卡、男性600千卡),可以选择低热量、高营养的食物。

■本报记者 林昕蓉

通讯员 何丹 谢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