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4日,芗城区巷口中心小学开展“红领巾致敬英雄”主题活动。8名少先队员走进92岁抗美援朝老兵陈吉福家中,聆听战斗故事,感受跨越世纪的英雄温度。
当日下午,二4中队少先队员杨向上将一封手写慰问信和身着迷彩服的布偶递到陈吉福手中。老人颤抖的双手轻抚布偶,眼中泛起泪光:“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建设强大祖国要靠你们!”
陈吉福是诏安县西潭乡人,1935年出生,1952年12月入伍,曾服役于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268团3营担任卫生员,1957年退役。军旅生涯中,他荣立三等功一次,并多次获得师、团、营级嘉奖,每一枚勋章背后都藏着血与火的淬炼。
“当兵苦吗?”“您几岁参军的呀?” 孩子们围坐在陈爷爷身边,稚嫩的提问此起彼伏。老人虽难掩激动,却思路清晰,对往事记忆精准。他颤巍巍地捧出一个斑驳的木匣,里面珍藏着立功喜报、革命军人证书等“传家宝”。“这是1954年颁发给我的立功喜报……当时我在前线运送伤员,后来退伍返乡后才知道喜报送到了家乡。”老人摩挲着证书边缘说道。当听到陈爷爷讲述冒着炮火转运伤员的经历时,余果然同学眼眶泛红:“爷爷,您害怕过吗?”老人凝视勋章沉默片刻,坚定答道:“怕,但穿上军装,肩上就是责任。”
“爷爷,能教我们战场急救吗?”孩子们的提问点燃了临时“战地课堂”的热情。陈吉福剪下绷带折成三角巾,半蹲示范加压止血法:“虎口卡紧关节,掌心贴牢皮肤,半小时松一次!”其子陈建文(正兴医院医生)也加入教学,三代人的手指在纱布间交叠。
带队辅导员陆艳莉感慨:“这是红色基因的嫁接。”陈吉福一生践行“听党话”的承诺:从民兵到战士、卫生员、乡村医生,退休后仍义务调解纠纷、资助村民。其严谨家风延续至今:妻子担任教师期间连年获评先进,儿子从医恪守“不拿红包”原则。
夕阳为老宅镀上金边,临别时,少先队员再次列队敬礼。陈吉福轻启木匣,勋章与旧照在光影中熠熠生辉。这位九旬老兵的故事,也如同一束光,照亮着新一代前行的路。
题图:少先队员向陈吉福敬礼
☉本报记者 王琳雅 通讯员 戴伟国 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