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在师古中求新求变 ——诏安画派一代宗师沈锦洲 2025年05月26日

沈锦洲作品《锦上添花》

沈锦洲作品《水墨莲花》

☉沈耀明 文/供图

清嘉道年间以后,福建画坛开辟了“诏安画派”。一代宗师沈锦洲的画风主导影响了诏安画坛。

诏安画派的形成,有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和众多画家承前启后的努力因素。更重要的是和当时诏安湾的海丝文化、海运业的繁荣发展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人文地理学者尝谓:“海洋有统一文化之使命……海运世纪到临、文化资讯遂乘海浪以俱来。”据辞海记载:“诏安湾——南海海湾……为闽粤二省海疆门户。”从诏安湾北上,航运船只可达上海、宁波、天津、北京、东北旅顺。水路乘船可沿广东韩江、汀江直达闽西宁化、汀州等地。

一代宗师沈锦洲(嘉庆至道光年间),诏安仕渡村人。少年时初习工笔画,中年后,有机会乘商船北上学画,汲取了宋院体工笔法和恽寿平没骨花卉画风。恽寿平(1633—1690),画家,号南田、白云外史等,江苏人。他多写花鸟,以北宋徐崇嗣没骨法为宗,被目为恽派(亦称“常州派”)。为写生正派,学者众多。沈锦洲受其画学影响后,画风为之一变,形成兼工带写的风格,以凝练浑朴之长,学者翕然宗之。沈瑶池、谢琯樵少时皆拜其为师。受其画风影响的主要画家有沈瑶池、谢琯樵、吴天章、许钓龙、谢锡璋等。自清道光年间以后,诏安画风曾影响波及福建全省,著名画家王铁藩在《闽画源流及其影响》一文中述称:“诏安画派影响波及全省(包括台湾),所以诏安画派又有‘闽派’之称。”

沈锦洲的绘画艺术特征是尤擅以半工半写(工笔勾勒结合写意没骨画法)的画风,线条圆劲,清秀挺拔,落墨清润,色胶混用,极富神采。如赏其传世佳作《水墨莲花》和《锦上添花》即可窥见一斑。《水墨莲花》穷款:“锦洲写”。轴,纸本,纵116厘米,横38厘米。所写莲花构图新颖,画面右下方新叶刚露尖角,笔简意新,画面上方一俯一仰的莲叶形态生动,簇拥着一朵盛开的莲花,互相映衬,顾盼生情。画中莲花以双勾白描,功力深厚,笔法精湛。莲叶则以水墨写意手法,工写结合,潇洒秀逸。《锦上添花》轴,中堂。纸本设色。署款:“西江沈锦洲写”。画中一只伫立在石头上的凤凰,俯侧身子,神态生动,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凤凰以工笔技法为主,配景的石头、梧桐多以小写意写就。墨色清淡,色胶混用,赋彩精致明丽,牡丹淡彩,艳而不俗,妙夺天真,极富神采。本来诏安清初花鸟画风多宗徐渭、康瑞的水墨写意画法,简笔率性生动,不拘一格肆意挥洒。而沈锦洲在继承诏安先辈的基础上,以兼工带写、赋彩明亮的绘画新风,一洗时习,独开生面,使诏安画坛出现新的格局,画风为之一新。

沈锦洲画名远播,他的作品为世所重,名流宝之如拱璧。据传每画一朵牡丹,须以一银元作为润笔费。诏邑乃至粤东的许多祠堂宗庙也纷纷请其作牡丹壁画,如诏邑仕渡大庙的牡丹壁画即其手迹,惜岁月久远,今已不可见。

沈锦洲开创的诏安画派新风,对后来的诏安画坛有着深刻的影响。主要由其弟子沈瑶池(古松)、谢颖苏(琯樵)一脉相承,不断弘扬光大,代有发展。《诏安县志》评述沈锦洲:“初习工笔画,以牡丹凤著称。然过守矩矱,不为鉴赏家所重视,中年以后,改习半工写,一祛跼蹐涂泽之病,而出以凝练浑朴之长,学者翕然宗之。谢颖苏、沈瑶池少时皆执贽其门焉。”后来,沈瑶池和谢琯樵皆成为一代名家,名闻画坛,作品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单位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