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正德版《漳州府志》记载黄直到漳州赴任时间

清光绪版《漳州府志》记载黄直的事迹

清乾隆版《长泰县志》记载黄直改扩建朱文公祠

清乾隆版《长泰县志》记载名宦祠供奉黄直禄位

长泰文庙的名宦祠供奉的黄直牌位和事迹简介
☉郑阿忠 文/供图
黄直(1500—1579),字以方,别号卓峰,江西省金溪县人。稍长师从理学家王守仁(王阳明),勤奋好学,不耻下问,《黄直录》详细记载其求学过程与王阳明的一问一答,在不断的答疑解惑中,学问大有长进,掌握了阳明心学诸多要义,对其一生的施政、为人处事等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明嘉靖二年(1523年),黄直在京城参加会试,进士及第。在考试过程中,黄直与同是王阳明的弟子欧阳德极力维护阳明心学。“主司发策,极诋守仁之学,直与同门欧阳德不阿主司意。编修马汝骥奇之,两人遂中进士。”
嘉靖三年(1524年),黄直以进士身份担任漳州府推官,他气节刚正不阿,品德操行廉明谨慎,嫉恶好善,诚心为民。嘉靖四年(1525年),因长泰知县出现空缺,黄直以推官之职被委派至长泰署县。署县是指由上官来兼署县事的官员,无论其级别多高,代行知县之职就叫署县。又据《漳浦县志》记载:“(嘉靖)五年,推官黄直署邑篆。”其在漳州、长泰、漳浦等地任职的事迹在史料有详细记载。
据清光绪版《漳州府志》记载:“黄直,字以方,金溪人,嘉靖癸未进士,三年任漳州府推官。嫉恶好善,诚心为民,尝署长泰、漳浦两县,扩学宫,置射圃,立文公祠,建讲堂、斋舍,经费皆取之淫祠,而劳不逮民。每朔望,莅学与诸生讲义理,日中乃退。恤贫惩奸,劝农雪冤,士民德之。然天性耿直,不谄上官,遭谴逮狱。漳人士为之作《鸣冤录》,而直怡然吟啸自若。事白,二邑士民赠之金,悉委以修葺学校。自号卓峰子。既入京,改判沔阳,未行,复以建储事直谏得罪,后放还。天下壮之。”
另据清乾隆版《长泰县志》记载:“黄直,字以方,别号卓峰,江西金溪人,由进士任本府推官。气节刚方,操履廉慎,嫉恶好善,诚心为民。嘉靖四年署县,抚恤贫穷,惩革奸猾,劝耕农,雪冤狱。每朔望,莅学与诸生讲论,日中乃退。斥毁淫祠,拓建庙学,壮丽伟观,有功于教化甚大。然性弗谄上官,获谴下狱,怡然诵诗不辍。士君子为诗慰之者,集若干卷,名曰《鸣难录》。将调去,士民以金赆之,悉委以建学宇。尝游威惠庙,作《去留辞》,以叙归志。词云:‘卓峰子,官于漳,多任气,不协于漳之长吏,竟以此去漳,漳之编氓,雅忘卓峰子之去,卓峰亦自忘其为去也。士君子,居宇宙间,果孰知为留耶,抑孰知为去耶?又安知去之非留,而留之非去耶?顺而观之,无往而非去境,无往而非得意也。偶憩古院,志之于壁,以问诸达士之来游者。’后调京,以上建储封事谪。”
从以上记载可知,黄直代理长泰知县仅一年,虽时间短暂,却尽职尽责,毫无敷衍之意,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政绩显著。上任伊始,就深入乡村,足迹遍及全县,抚慰救济贫穷百姓,鼓励从事农耕;惩处革除诡诈狡猾行为,纠正冤假错案。还通过改扩建文庙、明伦堂、文公祠,废淫祠,兴学堂,为学子讲课等,重视和加强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推动人才培养,朱、王理学的传承,革除陋俗等作出巨大的贡献,这些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改扩建文庙和明伦堂
黄直到长泰赴任后,发现文庙简陋,低洼狭小,于是拆除儒学仓、会馔堂,重建文庙和明伦堂。据清乾隆版《长泰县志》记载:“儒学仓,旧在戟门东。嘉靖四年,推官黄直以其地增建文庙,移于仪门西。”“会馔堂,旧在明伦堂西。嘉靖乙酉(1525年),推官黄直,废以增建明伦堂。”“文庙,旧在明伦堂前,明嘉靖乙酉,推官黄直,买廪生杨潮地,改建五间,广六丈四尺,深如之,高四丈二尺。”“明伦堂,旧在殿后,名尊道堂。嘉靖乙酉,推官黄直,并文庙地,改建五间于西,与庙齐。广六丈六尺,深如之,高三丈七尺。”
文庙和明伦堂经过改扩建后,规制完整,功能更加完善,当时,长泰的文庙和儒学在整个漳州府是最雄伟壮观的。在清乾隆版《长泰县志》中有“邑有文庙古也,居县署之左,弇陋湫隘。明嘉靖间,司理黄公直,辟地而恢之,费金钱万五千有奇,堂帘肃穆,门庑章焕,悬栋飞甍,崇闳嶻嶪,煌煌焉堪为诸郡最。”每月逢初一、十五,黄直都亲临学宫与众学生讲经论道和传播阳明心学,到中午时分才回住所。
二、扩建文公祠为文公书院
长泰的文公祠,位于县治南的登科山东面,明建文二年(1400年)始建,前后各一座三间,左右为房,后祀朱文公,配祀东溪高登、北溪陈淳二先生,前堂名“泰亨书院”。成化八年(1472年)重修。嘉靖四年,黄直将旧儒学的材料用来扩建文公祠,并题匾“文公书院”。在清乾隆版《长泰县志》的《宋紫阳朱夫子遗迹祠记》中有“嘉靖黄公直撤旧学,增讲堂,则大加修拓而颜文公者也。”以前座为讲席,两房为读书所。
黄直虽潜心研究阳明心学,却也不排斥朱子理学,让朱、王理学共融共通,在长泰并行不悖地发展,百姓感同心受,从内心敬佩这位爱民的父母官。
三、废淫祠、兴学堂
黄直还重点调查长泰的教育基础设施,看到县学的校舍狭窄,年久失修,已成危房,诸生学习拥挤,而淫祠(滥建的祠庙,不在祀典的祠庙)却建得富丽堂皇,为此忧心如焚,决定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就尽废境内淫祠,用以拓建学堂或改为校舍,而不增加百姓的负担。正如其给同科进士、好友莆田解元朱淛的信中所述:“兹邑学宫旧制卑陋,弗称祀典。讲堂岁久,撑柱几压。顾惟淫昏妖妄之祠,崇饰汰侈,无有限极。盖南俗尚鬼,而泰尤甚,莫或正之。余摄令于兹,悉籍境内祠宇,支离谲诡,土木之像,碎而焚之,以绝神奸,虑其已去而浸复也。斥货其地,裒其价千余,以积罚锾,计之充足修学之费。”
黄直不仅卖掉祠宇的池塘来建学堂,还将祠宇改为学堂,改变了因校舍不足,适龄儿童无法入学的窘境,也为学子提供宽敞整洁的学习环境。现简要列举清乾隆版《长泰县志》的二处记载:“祥光寺,在治南,宋乾德二年建。正德十三年,令、朱弦更为祝圣道场,前有池。嘉靖四年,推官黄直卖池建学。”“报亲院,在治南,祥光寺右。唐开元中,僧大觉建。嘉靖四年,推官黄直废以起学。”起学的还有东岳庙、良曷庙等。通过废淫祠、兴学堂,让更多的贫苦儿童接受启蒙教育,对教化民众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黄直的功绩和宦海浮沉
黄直为长泰革除封建迷信陋俗,促进农业、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以及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而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嘉靖四年,风调雨顺,长泰大丰年,全县上下欢天喜地。将长泰打造成文化兴盛的沃土后,长泰的举人、进士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不乏理学之儒、气节之儒、文章事业之儒。
然而,黄直性格不善献谄上级官员,后来,遭受贬谪入狱,他却怡然自得地朗诵诗歌。漳州正直的读书人写诗抚慰他,编成诗集,取名《鸣难(冤)录》。讼案经调查,确认黄直无罪而获释。黄直即将调离漳州时,长泰、漳浦两县的百姓赠钱给他作为行程的路费,而他却委托将全部礼金作为修建学校的费用。
黄直曾经畅游威惠庙,并写下了《去留辞》,以抒写自己归去的心志和遭受的屈辱,令人扼腕痛惜。后来,黄直调入京都,改任沔阳通判,又因上书谏言朝廷建储封事而获罪。天下人都认为他很勇敢。
黄直一生乐观正直,光明磊落,谨记心学宗师王阳明的教诲,一心关注百姓疾苦,心唯社禝,每到一处都兴利除弊,教化百姓,唯独不关心自己的荣辱、安危和仕途升迁,是一位顶天立地、忠贞不屈的谏诤之臣,达到王阳明临终时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境界。黄直去世后,他的牌位入祀长泰的名宦祠,受到历代百姓的祭奠。如今,长泰文庙的名宦祠依然供奉着黄直的牌位和事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