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漳州市第三批援藏医疗队5名队员在昌都市边坝县
在高原搭建起“生命方舟”
2024年寒冬,边坝县人民医院儿科病房内,一名藏族母亲含泪将洁白的哈达献给郑伟达。
就在不久前,她的儿子因脓毒症休克命悬一线,降钙素原飙升至200多,生命体征几近消失。郑伟达带领团队连续值守多天,数次调整抗感染方案,硬是将孩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是您给了我孩子第二次生命。”这位母亲握着郑伟达医生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这样的生命奇迹在高原不断上演。超声医学科李菲菲用“火眼金睛”查出胎盘早剥产妇的险情,连夜实施彩超引导手术保住母子平安;心电图室陈丽萍通过动态心电图筛查出一名典型的变异性心绞痛和频发多源室性早搏患者,经过钙离子拮抗剂和硝酸酯类药物处理后,转上级医院进一步就诊;消化内科邓勇彬开展首例无痛胃肠镜检查,让饱受腹痛折磨的牧民得到确诊,多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通过胃肠镜成功止血;放疗科李永斌推动CT增强检查技术落地,使19厘米的巨大卵巢肿瘤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在援藏医疗队团体合作下,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大幅度提升,漳州医生用医术在高原搭建起“生命方舟”。
在边坝播撒技术的种子
今年3月,一名83岁的藏族阿妈做完无痛胃肠镜后,为医生竖起了大拇指。这是邓勇彬团队推动的无痛胃肠镜检查,其中7项消化内镜新技术填补当地医院的空白。曾经需要跋涉500公里到昌都市的检查及治疗,如今在县医院就能完成。
去年7月,在陈丽萍的带领下,边坝县人民医院成功首次开展了动态心电图与动态血压监测检查,为边坝县的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短短一年间,医疗队为边坝县人民医院提升了多项医疗服务技术。
技术革新重塑诊疗模式。陈丽萍推动动态心电监测覆盖7个乡镇,60例农牧民戴上记录盒,查出9例严重心律失常病例;李永斌修复CT增强设备并开展影像引导骨折复位技术,累计完成11371人次的DR平片和4664人次的CT影像学检查和诊断;李菲菲的超声探头全年筛查肝包虫病63人次,发现肝包虫病患者8例,并对病情进行详细分级评估,为疾病的防治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一手的数据。
变革不仅停留在设备,还开展儿科床旁超声引导胸腔闭式引流术,成功救治胸腔积液患儿;麻醉胃肠镜提升患者检查舒适度,规范的内镜诊疗能力提升,大大提高边坝县医院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能力,满足了广大藏族同胞的医疗需求。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医疗援藏,人才是第一资源。去年,当漳州市第三批援藏医疗队到达边坝时,人才培养的“种子计划”就全面铺开。
医疗队与边坝县人民医院建立了师带徒工作机制,与本地干部建立师徒关系,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技艺。
一年间,陈丽萍编写藏汉双语心电图教材,带出6名能独立操作的技师;李永斌推动放射科与漳州建立专科联盟,实现影像报告“零时差”会诊;郑伟达开展儿科急救培训,规范心肺复苏操作流程;邓勇彬依托漳州市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资源,着力提升藏族内镜医师的内镜技术。
如今在边坝县医院,本地医生已能独立开展胃肠镜检查、CT增强扫描等关键技术,动态心电监测、无痛诊疗等技术辐射11个乡镇卫生院。本地医生说:“福建医生不仅带来技术,更留下自我发展的火种。”
这一年,漳州市医疗队捐赠设备价值10万元,制定规范化流程,在4.2万边坝人心中刻下“门巴雅古”(意为“好医生”)的印记。
海拔在变,医者仁心不变;风雪无常,闽藏情谊永驻。漳州第三批援藏医疗队用一年时光,将输血与造血深度融合,让雪域高原绽放出健康之花。正如那首藏族民歌所唱:“格桑花盛开的地方,就有吉祥的光芒。”
⊙本报记者 杨婉真 文/供图
西藏边坝县,平均海拔3700米,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60%。
2024年5月,由漳州市医院精心选派的五位医疗专家:超声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菲菲、儿科PICU主治医师郑伟达、消化内科主治医师邓勇彬、放疗科主管治疗师李永斌、心电图室副主任医师陈丽萍,作为漳州市第三批援藏医疗队队员,肩负着对口帮扶的重任,踏上了西藏边坝高原。
一年间,5名医疗专家以“组团式”帮扶为纽带,在边坝县人民医院开展无痛胃肠镜、远程动态心电图、甲状腺和精索静脉彩超等多项新技术。他们用医术填补生命的裂隙,在雪域高原书写新时代的“闽藏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