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近日,漳州一中学生孙紫烟在第五届“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福建赛区比赛中获高中组特等奖—— 向世界讲述发间“三点寒芒” 2025年06月06日

孙紫烟(左二)与同学和老师合影

语调轻扬温柔,她细说发间“三点寒芒”,更向往刚柔并济的“大女主”精神。

她是漳州一中高一学生孙紫烟。近日,在第五届“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福建赛区比赛中,她以福州女子“三把刀”传统发饰文化为母题,延伸出漳州水仙簪花的当代表达,更是在才艺展示环节,披上“国风”服饰,上演了一场武术表演,最终斩获大赛高中组特等奖,并获得全国赛推荐资格。

据悉,全省仅有10名学生获得该赛高中组特等奖,孙紫烟是其中唯一一位获特等奖的漳州学生。

传承文脉 细述“三把刀”古典风华

头上挽一髻,插三条扁平如剑的银簪,主簪刀刃向下,左右副簪交叉,刀刃向外,这便是福州女子传统发饰——三条簪,又称“三把刀”。发间有剑气,也体现着女性刚柔相济的精神风貌。

在比赛主题演讲环节,孙紫烟围绕“My Beloved Hometown”(我热爱的故乡)这一主题,用流利英文娓娓道来福州女子传统发饰“三把刀”的风土人情与文化魅力,向世界讲述八闽故事——

关于“三把刀”的由来,有文史专家认为其是“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后,由晋朝妇女“五兵佩”的习俗演化而来;也有人认为“三把刀”诞生于明清时期,福州地区妇女为防倭寇作乱,便以长发作鞘,簪刀而行,以便遇到贼寇时抽刀刺敌防身。后来随着时代变迁,“三把刀”逐渐沉淀出“一把为国,一把为家,一把为己”的内涵。

三条簪上刻祥纹,古艺传承见精神。“传统服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现出独具特色的美学气韵。”在孙紫烟看来,“三把刀”装扮,承载着女性情柔而气壮的刚强大义,“在查阅相关资料后,我愈发懂得这发间兵器的妙处——它恰似当代女性该有的模样:温柔里藏着锋芒,娴静中蓄着力量。”孙紫烟说。

一脉相承的文化星火,一路燃到今时今日的鬓边。孙紫烟走访发现,在漳州,从传统配饰到当代生活,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热爱传统服饰,新巧思也在传统与现代的妆造中碰撞浮现——“在我的家乡漳州,新式簪花也摇曳着水仙花的流苏花影,成为年轻人体验打卡的新时髦。”演讲中,她用英文介绍了漳州水仙花的蝶变新生。“来漳州古城簪水仙,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感受漳州传统文化的全新方式,掀起了一场由漳州水仙花簪花造型引起的文旅新风潮。”在孙紫烟看来,文化内涵是传统服饰的重要竞争力,也是启发设计创意的精神富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