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2025年06月06日

“哇,灯泡亮了!”“气球为什么会粘墙?”每周四下午,闽南师大附小的“双师课堂”上,“见物思理”志愿者化身“主讲小老师+助教”,用趣味实验拆解物理奥秘,引得学生连连惊叹。

“每节课都有精心设计的‘科学彩蛋’。”项目负责人吴琳欣介绍,团队已开发涵盖力、热、声、光、电五大主题的31套标准化课程,年均开展120场沉浸式科普实验课。孩子们动手实践,亲历从“见物不知理”到“见物思其理”的思维蜕变。

“以前觉得物理就是无聊的公式和计算,现在发现它竟然藏在气球、吸管甚至橙子里!”闽南师大附小四年级学生小林兴奋不已。调研显示,95.7%参与学生表示“更爱科普活动”“更愿探索生活科学”。校校联动让物理知识“活”起来,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校馆共振:

科技馆化身“可触摸的教科书”‌

漳州科技馆三楼,“特斯拉线圈交响会”震撼上演:蓝紫色电弧跃动,“雅各布天梯”噼啪作响,《歌唱祖国》的旋律竟由高压电流“演奏”而出!

“这些乐声不是音响设备播放的,而是由高压电流击穿空气产生的。”志愿者向目瞪口呆的观众解释。“太神奇了!这是我第三次来看!”初中生小李难掩兴奋。在他眼中,科技馆如同“课外教科书”,志愿者就是“课外小老师”,总能解答他的各种奇思妙想。

依托校馆深度合作,团队年均承担2000多小时讲解服务,并连续多年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联合打造“科技游园会”。学院科研成果、竞赛作品在此“华丽转身”为科普展项,实现“研—教—普”的智慧跃迁,持续激活青少年的科学基因。

校社融合:

“家门口的科学课”解忧赋能‌

每周六,在金鑫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周末学堂”温馨而热闹。孩子们或围坐书桌攻克课业难题,或在科普小课堂里探寻奥秘。

“周末学堂”创新融合“作业辅导+趣味科普”,既解决了家长“看护难、辅导难”的痛点,又通过“一主题一科普”的精妙设计,将晦涩的物理知识巧妙融入生动的生活场景。

“孩子以前周末总打游戏,现在每周都催着来学堂!”一位家长在反馈表中的留言道出了心声。“校社融合”的创新实践,以“家门口的科学课”激活社区教育活力,为“双减”下的素质教育提供新解法。

校地共生:

乡野沃土播撒科学的种子‌

寒暑假,“返家乡”的“见物思理”科普项目志愿者,化身“科普轻骑兵”,带着“物理大观园”精品课程和获奖作品转化的“移动科普资源包”,深入多个乡村小学开展科普教学活动,让上千名乡村学生首次接触前沿物理科学实验。

“你们明年还会来吗?”活动结束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着不舍与期待的光芒。在层峦叠翠的乡野,“校地共生”的实践正悄然改变乡村教育的土壤。高校科普资源跨越地理与认知的鸿沟,在红土地里深植下充满生机的科学种子。

科普教育,是启迪,更是双向成长。闽南师范大学以高校资源为支点,撬动“N”种可能,编织起一张立体多元的协同育人网络。当科技馆里《歌唱祖国》的电子交响乐回荡,社区学堂的讨论声响起,乡村教室的实验灯光亮起,这座科普立交桥跃动的科学之光,正流向更广阔的天地,照亮更多求知的心灵,汇聚成创新强国的不竭源泉。

⊙本报记者 刘婧 通讯员 陈红丽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