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穿过凤凰树的枝叶,在班级的窗台上洒下碎金。我抱着教案穿过长廊,刚踏进教室,后排突然窜起个身影——吴昊举着日记本,眼睛亮得像花山溪畔的晨星:“老师,昨日说的日记呢?”
空气骤然凝固。我扶着讲台的手微微一颤,昨日课堂的热烈场景忽地涌上心头,当时孩子们思维活跃,我一时兴起承诺要把他们的精彩发言写成日记分享,可谁承想竟把这事忘了个干净。此刻四十多双眼睛明晃晃地看过来,像夏日的骤雨扑面。我竟像个忘记做作业的学生,孩子们挺直腰板的样子,活脱脱就是一群准备检查作业的“小老师”。
站在讲台上的我清晰感受到后背渗出的冷汗。作为从教二十多年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我深知这个教学瞬间的价值:上周刚在全校开展“诚信教育月”活动,而眼前的突发状况,恰恰是比任何教案都鲜活的育人契机。
“同学们,老师必须向大家道歉,日记确实没写。”教室里顿时响起窸窣的骚动,我看见吴昊的日记本“啪”地合上了。我调整呼吸,在黑板上重重写下“失信”二字,“就像我们讨论的曾子杀彘,老师今天成了反面案例。”教室里的躁动逐渐平息,孩子们的眼神从失望转为专注。
当我说出“请再给老师一次补交作业的机会”时,前排的王涵突然举手:“老师,您说过诚信需要补救措施!”全班顿时响起会意的笑声。我们当场约定:老师需在次日晨读时分享日记,而全班要监督记录这个“补救”过程。
那夜城市的灯光次第亮起时,我伏在案头将白日场景细细描摹:张语彤发言时微微泛红的脸颊,李明辩论时闪闪发亮的眼睛……
教育学者佐藤学曾说:“教师是课堂里最资深的学习者。”当我在次日晨读分享日记时,穿堂风带着花香拂过每个人的课桌。当我念到“吴昊同学教会老师何为诚信”时,这个总坐不住的孩子突然挺直腰板,校徽上的孩子笑脸越发灿烂。
窗外,我看见朱红色教学楼墙上“诚信”的校训在发光。闽南人常说“树头顾乎在,不怕树尾做风台”,教育的根,或许就在这些润物无声的晨昏交替里。就像那株凤凰树,年复一年把绿荫印在教室的砖墙上,而诚信的种子,早已随着斑驳的光影落进童稚的心田。
(作者系平和县第五实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