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田林釬故居门匾

南靖丰田林釬故居全景

“澹泊宁静”牌坊文化园

龙文林氏宗祠内林釬探花匾额

龙文林氏宗祠

洞口林釬故居主厝和护厝侧景

尚宝卿林公家祠侧景
明朝大学士林釬(1578-1636),字实甫,号鹤胎,漳州府龙溪县西坑洞口社(今龙文区蓝田街道蓝田社区洞口)人,万历丙辰(1616年)科殿试第一甲第三名(探花,福建按察司副使分守漳南道洪世俊为其制“探花”匾额),崇祯九年(1636年)去世。万历四十一年《漳州府志》及崇祯《闽书》以及清康熙《漳州府志》、乾隆《龙溪县志》等均记载林釬祖籍龙溪,光绪三年《漳州府志》载:“林釬,字实甫,龙溪人。”林釬一生为人做官政声卓著、廉洁自守、正直爱民、不立门户,深受百姓的爱戴。
忠直不阿林釬
林釬年少时,在龙溪洞口林氏祠堂内就读私塾,后到漳州城内的府学继续就学。于万历丙辰参加科殿试中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南京国子监司业、祭酒,詹事府詹事,礼部右侍郎掌翰林院事,教习庶吉士,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实录总裁,赠礼部尚书,被尊称为“林阁老”。
明熹宗天启年间(1621-1627),魏忠贤专权乱政,无视朝廷法度,欲用铜鼎、铜缸私铸钱币,以中饱私囊。林釬任国子监国子司业、祭酒,办事公正、自奉清廉、教导有方。当魏忠贤得知国子监内有许多铜鼎、铜缸(贮水备火用),想搬来铸币。但林釬不畏魏忠贤权势,决不让给,表现了忠直不阿的高尚品格。当时国子监有一位魏党的监生陆万龄要在“太学”边建魏忠贤生祠,以表为魏忠贤歌功颂德,正直的林釬坚决反对,并认为,如果把魏忠贤和孔子并列,“他日皇上入学释奠,君拜于下,臣偃于上,能安乎?”后来,陆万龄等逢迎拍马之徒仍不死心,将凑集建祠资金的簿册启事送到林釬面前,强迫其倡导捐献时,林釬气愤之下“授笔涂抹”。因此惹了奸党,自知难以在京城存身,当晚,林釬就将自己的官帽悬在棂星门上,即刻逃离京城。魏忠贤趁机伪造圣旨,将其削职。
为避奸党迫害,林釬返回漳后,先隐居故里龙溪,后避居南靖中埔总(今南靖县丰田镇丰田村,即为南靖林釬故居,也称“阁老楼”所在地),清贫度日,平时钓鱼,夫人织布,两袖清风,与黄道周过从甚密。当时黄道周也因避魏党势炎而归里隐逸,相似的遭遇和志同道合的两人结为知己。黄道周敬佩林釬的学问和为人,经常上门拜访,谈论时事,彻夜不眠。天启四年(1624年),名满天下的旅行家徐霞客为母亲作八十大寿,得知林釬在南靖,欣喜异常,便专程前往拜访,同时为其母王孺人《秋圃晨机图》向林釬索诗求字,留下了一道雅致飘逸的风景。
崇祯即位后,铲除了魏党。崇祯元年(1628年),林釬官复原职。皇上称许林釬风骨铮铮、廉洁自守,于是拔擢礼部侍郎兼侍读学士,后又深得皇上器重,拜为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军国大事。当时,适逢海上枭雄郑芝龙与朝廷商谈招抚事宜,他曾从中予以帮助。时值林釬五十大寿,郑芝龙派人奉千金为其祝寿,以表谢意。一向自奉清廉的林釬婉转推辞,并复信说:“成人之美,君子也;因之以为利,非君子也。”这种不谋私利的风格,连郑芝龙也叹服。
林釬去世时,崇祯帝为褒表他功绩,下旨在他家乡的出漳驿道上,立一座亲笔御书“澹泊宁静中正和平”八个大字的建造技艺巧妙精湛、雕刻形象生动传神石牌坊(位于今漳州理工学院内,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于2001年1月以“中正和平坊”列入福建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仍然完好),赐谥“文穆”,并在他的洞口社墓碑上题“慈孝承恩”四字。还有在洞口社口,至今留存尚好的一座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由其门生为其而立的“林文穆公里门”牌坊(为目前漳州所发现的唯一仅存的明代里坊)。
林釬在朝为官清廉忠直,也十分关心热爱家乡民生和军事防务建设。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处于九龙江边的龙溪城南后港上流一带发生水灾,洪水决堤,淹田没屋。林釬积极倡议当地官员发动百姓兴修水利、筑坝引渠,保护百姓。还有,林釬在身处逆境、隐居故里时,仍以桑梓为念,将民意转致漳州知府,筑万松关隘,抵御海寇,并撰写《施公新筑万松关记》。在现今保存完好的关门上,嵌着一块镌有林釬题写的“天保维垣”四个雄浑有力的楷书大字青石匾额。2001年1月,万松关被列为福建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釬两处故居
一处在林釬故里龙溪洞口,一处是上述提到的南靖中埔总。
今龙文洞口林釬故居,于2018年11月修缮落成,基本保持原建筑规模和形制,有主厝和左右护厝,前有大埕。总面积577.5平方米,长27.5米、宽21米。主厝硬山顶,燕尾脊;开一扇大门和两扇直棂石窗,大门上嵌着一块镌有“懿德传芳”石匾,门两侧镌有“东阁故居旧 子孙世泽长”石联。面阔三间,前后为前殿和正殿,中有天井和两侧廊房,抬梁式梁架,木柱垫鼓形青石柱础(为原古厝遗留的),前殿进深一间,居中梁上悬有“探花”匾;正殿进深三间,明间中梁上悬有“黄阁调元”匾,案桌上摆放两尊林釬和其夫人塑像,左次间悬有“五经魁”匾,两侧墙上挂着“连襟情谊 世代相传”“缔结连缘 同德同心”等匾牌。故居周边还有里门坊、林氏宗祠(林釬手书祠匾)、林釬墓、林釬父亲墓等。
今南靖丰田村阁老楼80号林釬故居,是林釬迁居南靖中埔总后,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建造一座三层土木结构的弧角方楼。清康熙年间重新修葺,后改成两层至今(从部分残留的楼墙,可以看到当年三层土楼的痕迹)。楼历史悠久,布局严谨、造型雄伟、坚实美观,历经近400年沧桑,依然蔚然壮观,存有精美的木雕、石刻等。楼的正门左侧墙前竖有刻着“林釬故居”“阁老楼”等字样的多块石碑。楼外径长70.59米、宽68.2米,楼内径长67.69米、宽65.3米,楼高7.78米,占地面积4814.24平方米,建筑面积2767.91平方米,房共56间,墙体为三合土混河石夯筑,部分砖砌,一层厚1.45米、二层厚1.05米。楼的正门为石拱门,上嵌鸿江吴钟题写“澹宁馀休”四个遒劲有力大字的石匾,两侧对联为“前人何修祗此澹泊宁静中正和平八字今日所务实惟勤俭恭恕睦姻孝友二言”,彰显着林釬耿直的秉性和关心民生社稷桑梓的情怀;侧门上有石刻“乘颖”两个篆刻小字,按照当地风俗,正门为喜事所用,丧事只能从侧门出入。楼的中央坐落一座历经岁月风雨的家祠——尚宝卿林公家祠,林氏后裔曾多次修缮,至今仍留存当年的风光,祠内悬挂着探花、文魁、武魁等匾,印证了林氏家族的辉煌历史。1932年4月中央红军十五军四十五师进驻丰田时,作为指挥部,具有重要的历史、科研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