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方言就是一部部活的历史,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对各种方言的兴趣不仅限于使用这种方言的人们,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是全体国人乃至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而生动的方言俚语,还往往能让人莞尔一笑、印象深刻,让人觉得有趣亲切。近年来,“接地气”的各地方言逐渐“出圈”,比如方言火爆互联网空间,一些方言创作出现的电视剧、小品、相声等文艺作品,也是深受观众喜爱。
现在方言文创渐兴,方言玩偶成了“爆款”,这有利于带动文旅消费,也有利于传承与保护方言文化。方言与文创相结合,让方言文化具象化,让方言变得更加好玩、生动,让方言“活起来”,助力方言“出圈”。方言文创成“爆款”,不仅体现了消费价值,也体现了文化价值,还能赋能方言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方言文创走红,方言成为“网红”的背后,也要看到“网红方言”面临没落命运的隐忧。据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濒危语言志”丛书记录,我国的130多种语言中,有68种使用人口在万人以下,有48种使用人口在5000人以下,有25种使用人口不足千人。
国家倡导人们学习使用普通话。普通话能够克服交际困难,让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能够实现“无障碍交流”,推广普通话很有必要。其实推广普通话和使用传承方言并不矛盾,但在现实中,方言的使用传承,遭遇危机,又与一些地方不当推广普通话有较大关系。如一些地方政府“从娃娃抓起”,不让孩子在课堂上讲家乡话,而只能说普通话;还有的地方不准公务员讲方言……一些地方政府的“强制推广”,让方言的生存空间更加逼仄。另外,人口流动加大等原因,都对方言的传承与延续带来了很大挑战。
要更好使用传承方言,还需要多给方言一些展示与传播的平台。除了方言文创,比如有地方将方言刷上电线杆,地方学校也开展“方言文化进校园”等活动,还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当地电视台等平台,推广、传播方言文化等等。这样也有利于让当地人拥有方言自信。
各地需要真正重视方言的使用与传承,给方言留下充足的生存空间,让方言文化能够“活起来”,能够向下扎根,还能向上生长。要对方言文化实行全方位保护与推广,要培厚方言文化生长的土壤,还要提供能够促进方言文化生长充裕的空气、阳光与雨水,拓展更多方言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的新路径。加强对方言文化的保护,让普通话与方言和谐共生、和谐共存,方言才可能摆脱没落命运,走出传承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