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让“人脸识别”成为拦路虎杨靖 画
5月初,80周岁的管先生在保姆的陪同下,来到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某运营商营业厅,准备办理一张手机卡。管先生介绍,自己出生八个月时眼部就出现异常,后来眼球缺失,双眼无法睁开,从此成为盲人。事发当天,他虽未携带残疾证,但眼部残疾的状况肉眼可见。由于无法睁眼,不能完成刷脸验证,他只能让女婿赶到营业厅,以女婿的名义办理了一张手机卡,再转交给自己使用。——5月14日《光明网》
人脸识别技术自问世以来,被广泛应用于金融、安防、交通、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因其高效、便捷的特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然而,不能忽视的是,这一技术在为大多数人提供便利的同时,却对某些特殊群体造成了不小的困扰。管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而是众多特殊群体在面对人脸识别技术时遭遇困境的缩影,也折射出人脸识别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以退休人员人脸识别认证为例,看似方便快捷,实则存在诸多不便。许多老人因老花眼,看不清手机上的字,认证时又不能戴眼镜,拿下眼镜又看不到字,戴上眼镜操作又超时,导致无法独立完成认证,往往需要他人帮助才能完成。系统的敏感性导致许多老年人无法顺利通过认证,这不仅给老人带来诸多不便,也让他们感到无奈和无助。
这类认证难题,凸显了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对特殊群体需求的忽视。技术开发者应该认识到,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而不是让人去适应技术。这种“一刀切”的技术应用方式,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正常运行,但对于少数群体来说,却可能成为生活的阻碍。坚持要求进行刷脸验证,而没有提供其他替代的认证方式,也反映出技术应用过程中,工作人员对特殊情况的应对能力不足,以及技术应用的灵活性和人性化程度不够。
不过,这些问题或将慢慢得到改善。6月1日,《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这一法规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进行规范和引导,促使技术开发者和使用者更加关注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和人性化。从技术层面,开发者可以探索更多辅助认证方式,如指纹识别、声音识别等,与人脸识别相结合,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认证选择。同时,从服务层面,对于老年群体和特殊群体,可以设置专门的窗口或安排志愿者,帮助他们完成相关认证和业务办理,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技术带来的便利。
■本报记者 肖颖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