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三三两两来到湘桥社区长者食堂排队用餐 本报记者 王琳雅 摄

毅阳社区食堂吸引了附近员工前来就餐 (资料图片)

在龙文区暖“新”食堂,群众以实惠的价格品尝到热气腾腾的饭菜。 本报记者 王琳雅 摄

老人正在蔡坂社区食堂用餐 (资料图片)
不用自己动手,就能吃上新鲜可口、价格实惠的饭菜。近年来,龙文区蓝田街道在社区、村头等持续“上新”社区食堂。这些食堂成了老人就餐的首选、“双职工”带娃就餐的优选,更成为一批年轻人忙碌生活中“好好吃饭”的打卡点。
记者探访发现,目前蓝田街道已建成5家社区食堂,基本形成覆盖各村居、布局均衡、主体多元、方便可及的社区食堂服务网络。
“市场主体可承受、食堂发展可持续,这是社区食堂的生命线。”蓝田街道党工委书记陈跃林在实地调研时坦言。为此,街道探索出“低偿+公益”“老龄+全龄”“暖新+暖心”三种模式,引导社区食堂从各自实际出发,形成“第三方经营”“慈善捐助”等多种经营路径,为“老有所养、弱有所扶”贡献基层智慧。
01
暖心账本算出民生温度
6月3日中午11点,蓝田街道毅阳社区食堂的玻璃门被热气氤氲得模糊。76岁的陈阿伯接过打菜师傅递过来的两荤一素的餐盒里,红烧肉泛着油亮的酱色。“9.9元,管饱!”老人笑着落座,眼角的笑纹里盛满暖意。
这样的场景,每天在食堂上演。毅阳社区居委会主任陈立婷总爱站在取餐队伍旁,看着老人们端着热气腾腾的餐盘,她说:“这叮叮当当的餐具声,就是民生工程落地生根的回响。”
食堂后厨的烟火气比用餐区更早升腾。早上8点,蓝田综合大市场的送菜车准时抵达,食堂负责人何福添戴着手套验货:“我们专门划了定点采购目录,每份肉菜都是定点采购。”
这种“看得见的放心”吸引了各年龄层的食客。当天,家住毅达阳光小区的陈女士给孩子点了一份猪蹄焖花生、一份家常豆腐、一份肉末茄子。“以前买菜、洗菜、切菜、煮饭、炒菜,几乎每天都要花半天时间来做饭。自从有了社区食堂,我就彻底‘解放’了。”陈女士说。
辖区18岁残疾居民小周自幼被父亲遗弃,母亲靠做家政独自抚养,每日奔波无暇做饭,只能带他来社区食堂就餐。何福添得知这对母子的困境后,当场承诺每月补贴300元餐费。
“政府出政策免房租,企业让利抓运营,社区监督保质量,这才有了这锅越熬越香的‘民生粥’。”陈跃林介绍,2021年街道创新运营模式,将小区配套用房改造成社区食堂。如今,毅阳社区食堂的服务半径已延伸至两所小学、一所中学及托育园。负责人何福添翻开账本,泛黄的纸页记录着暖心的数字:60岁以上老人凭长者卡享9.9元套餐,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同样享受爱心价。
“做社区食堂要讲情怀,更要算好民生账。”看似亏损的账目背后,是错峰供餐的精妙设计:上午11点优先服务长者,12点迎接上班族,下午1点后变身“骑手能量站”,平日里还能化身“共享厨房”,居民自带食材仅收服务费。何福添指着窗外穿梭的外卖骑手笑道:“周边5000人的常住人口是基本盘,新就业群体是增量市场,只要守住品质,民生食堂也能长成参天大树。”
02
多方善举托起舌尖幸福
在敬老爱老成风的湘桥、蔡坂等社区,长者食堂的管理者不用为钱发愁,热心的社会贤达纷纷慷慨捐助。为了不辜负信任,村民努力管理好食堂,让老人们吃饱、吃好。
6月5日上午10点,蓝田街道湘桥社区长者食堂的厨房已热气腾腾。五六名志愿者身着围裙熟练地切配食材,灶台上满满一锅骨头汤“咕嘟”作响,浓郁的香气顺着窗户飘向村道。
临近11时,村里的老人们便三三两两结伴而来,在食堂入口处笑着打招呼:“今儿又来吃饭啦?”72岁的黄阿婆接过志愿者端来的咸饭,碗里的米饭泡得软糯,配着鲜嫩的瘦肉和翠绿的高丽菜。“才花2元,比自己在家做饭还实惠!”她一边用勺子舀起热汤,一边告诉记者,过去独自生活时常常“煮一顿吃三顿”,如今她每天都能吃上现炒的热乎饭菜,“顿顿有荤有素,吃完还有人唠嗑,日子热闹多咯”。
炊烟背后,是精打细算的民生账本。这个占地百余平方米的食堂,承载着湘桥社区140名老人的日常。自今年4月启用以来,每天11点准时飘起炊烟的食堂,不仅解决了老人的吃饭难题,更成为连接乡情的纽带。陈跃林算过一笔暖心账:政府补助一点、村集体投入一点、社会贤达捐赠一点、老人自付一点,四重保障让每餐成本控制在5.5-6元以内,却能保证荤素汤齐全。
维系这场“舌尖上的幸福”的,正是社会贤达接力传递的善意。食堂墙上公示着每日社会贤达捐赠:大米9包、肉8.2斤、鸡两只……负责人老黄翻开账本:“每份捐赠、每斤米面都公示,每月开销清清楚楚。”最醒目的是村庙香火钱专户——这座百年古庙的功德箱,如今成了长者食堂的“金库”。当善意有了出口,乡愁便找到了归处。
“厨师都是本村村民轮班,报名的人可多了!”湘桥社区书记黄志松道出运营秘诀:场地由村集体无偿提供,水电费从村财列支,厨师义务轮班,村民们包揽后厨杂务。“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上周还有社会贤达送来8斤猪肉呢!”
午餐时分,食堂里热闹非凡。73岁的王大爷和老伙计们围坐一桌,边吃边聊家常:“昨天我学会用智能手机拍视频,今儿要给孙子发去瞧瞧!”除了提供餐食,食堂还变身“社交驿站”,老人们每天准时报到,唠唠家常、结伴下棋。
“村里近三分之一都是老年人,过去大家各过各的,现在每天见面唠嗑,孤独感少多了。”黄志松感慨道。
在蓝田街道,湘桥社区的长者食堂并非个例。蔡坂社区依托祠堂开设长者食堂,将香火钱注入公益账户,让尊老敬老的文明新风随着饭菜香飘进千家万户。
“当长者食堂凝聚起政府、社会贤达、村民的合力,养老就不再是‘家事’,而是全社会共建共享的‘暖心事’。”陈跃林表示,长者食堂不仅是舌尖上的民生工程,更是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
03
暖“新”食堂传递 城市温度
如果说社区食堂织就了全龄友好的“民生网”,那么蓝田街道联合区委社会工作部针对新就业群体打造的暖“新”食堂,则让这座城市的温度触达了更多“奔波的脚步”。
6月10日中午1点,蓝田街道东屿社区蓝田综合大市场内飘出阵阵饭菜香。刚结束午高峰配送的外卖骑手小陈摘下头盔,快步走进全市首家暖“新”食堂。他花了不到10元,便端上一份热气腾腾的套餐——糖醋肉、清蒸鱼、炒豆芽、清炒时蔬,热汤、米饭管够。
“以前蹲在路边扒冷饭的日子,彻底翻篇了!”小陈咬着筷子笑道。与他同桌的,还有附近工厂工人,大家边吃边聊着送餐路上的趣事,食堂里满是烟火气。
今年5月,蓝田街道在区委社会工作部指导下,在东屿社区试点建设暖“新”食堂,提供50个餐位,在为本社区居民提供餐饮服务的同时,将服务范围覆盖至新就业群体(网约车司机、外卖配送员、快递员等)。针对该群体“用餐时段不固定、追求性价比”等需求,食堂创新推出“三时段延时服务”:午餐延长至下午2点,晚餐供应至晚上8点,夜宵窗口供应至凌晨2点,让深夜奔波的劳动者随时能吃上热乎饭。
“两荤两素只要9.9元,热汤、米饭随便加!”快递员杨先生说,“以前随便吃个盒饭都要20元,现在每天能省下不少钱。”食堂每日菜品荤素搭配、定时更新,后厨透明可见,就餐区还配备应急药箱、热水、充电插座等设施,俨然一个“路上的家”。
这一系列贴心举措的背后,是蓝田街道“久久为功”的治理智慧。为精准对接需求,街道联合区委社会工作部前期走访了十余家外卖、网约车平台,梳理出“就餐难、喝水难、休息难”等痛点。基于此,街道不仅将食堂嵌入社区服务网络,更在社区食堂同步推出新就业群体专属福利,形成“15分钟服务圈”。
“我们坚持‘先把服务做进去,再把作用带出来’。”龙文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苏继滨透露,食堂试运营期间将持续收集骑手反馈,优化套餐结构和营业时间。下一步,区委社会工作部计划联合万达广场、特房T·ONE等商圈,将暖“新”服务延伸至更多“驿站”“街区”,通过“串点连线成面”构建覆盖全域的服务网络。
数据显示,该食堂已直接辐射周边近2000名新就业群体。对于日均奔波10小时的外卖骑手而言,这里不仅是果腹之地,更是心灵驿站。“以前下雨天只能在商铺屋檐下躲雨,现在能来食堂喝口热茶、给手机充个电。”外卖骑手小李感慨道。
采访结束时,夕阳透过食堂的玻璃窗洒在餐桌上,群众的笑声与餐具的碰撞声交织,构成了社区最温暖的烟火图景。从长者食堂到暖“新”驿站,从烟火升腾的厨房到错峰服务的创新,蓝田街道的社区食堂,正用一勺一筷的温情,烹出新时代民生服务“舌尖上的幸福”。
陈跃林表示,蓝田街道将持续深化“服务换认同”理念,把每一顿饭都做成民生工程,让食堂成为基层治理的“前哨站”,让民生答卷写满幸福滋味。
⊙本报记者 王琳雅 通讯员 叶小容 林颖红 石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