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上午9时,距离漳州专场新闻发布会开始尚有一个钟头,而省政府新闻发布厅里已有15名境内外媒体记者前来“踩点”,忙着占据有利机位,更好地“聚焦”漳州。
当时钟指针指向10时,以“奋力赶超当先锋 建设富美新漳州”为主题的漳州专场新闻发布会正式开始,生态漳州、魅力漳州、活力漳州“站”到了近70位境内外媒体的聚光灯下,用一组组靓丽的数据、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一项项实在的举措介绍着自己,让世界倾听漳州。
“漳州有一种‘绿富美’的气质”
70年筚路蓝缕,70年风雨兼程。勤劳淳朴的漳州人民艰苦创业、不懈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发布会上公布的一连串数字,令经济日报记者林坚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漳州的地区生产总值。2018年,漳州GDP为3947.6亿元,位居全省第四,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全省前列。“这着实令人刮目相看。”林坚由衷地赞叹。
对于当前漳州积极实施“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做法,林坚尤为赞赏。他说:“经济要发展,主要还得看工业。当前,漳州瞄准‘加快建设工业新城’的目标定位,突出了工业引领,尽可能地将人力物力财力往工业聚集,通过大力发展工业,以二产带一产、促三产,这经验做法尤其值得宣传报道、学习借鉴。今后我也将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漳州,多宣传漳州推进工业发展的新举措、新亮点、新成效。”
从业14年的新华社福建分社主任记者李慧颖,长期聚焦两岸融合发展与外经外贸工作等,因此对作为台胞主要祖籍地、台商投资密集区的漳州格外关注。“漳州与台湾一衣带水,长期以来,漳州积极发挥对台独特优势,不断扩大漳台两地的文化交流、促进漳台经济深度融合,落深落细落实各项惠台措施,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全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李慧颖说,近年来,她在采访中也见证了漳州一大批重大项目落地、优势产业集群成型,见证了漳州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一项项新的显著成就,“漳州有一种‘绿富美’的气质,发展潜力十足。”李慧颖赞美道。
“漳州,令人向往与期待”
谷文昌精神、110服务精神、龙江大局精神和女排拼搏精神都发祥于漳州,它们共同引领和鼓舞着漳州人民砥砺前行。
“漳州,是一块精神富足之地。每一种精神对漳州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漳州应倍加珍惜,传承好弘扬好。”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黄长秋说道。当下正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面开展,黄长秋认为,漳州所拥有的精神是漳州乃至全国党员干部忆初心担使命的生动教材,漳州应进一步挖掘、宣传和推广,让精神财富切实化作党员干部拼搏进取的动力源泉。
福建日报记者杜正蓝长期关注漳州经济社会发展,经常扎根漳州基层一线采访。“我在采访中发现,漳州多数企业早已一改往日‘老旧厂房’形象,入眼即是环保洁净的生产工艺,以及‘先进公园再进厂’的产业标语,折射着漳州‘大工业’的绿色转型之路。”杜正蓝说。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