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云霄将紧紧围绕建设“光电之都、能源新城、生态名县、文化古郡”奋斗目标,坚定不移“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全力打好“推进城乡建设、产业转型升级、乡村全面振兴、保护生态环境、补齐民生短板”五大攻坚战,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云霄,奋力谱写新时代云霄高质量赶超发展新篇章。
1 坚持“中心开发、区域联动” 激发县域经济活力
加快中心开发建设,做好下港片区改造建设,推进威惠庙、旧实小、莆下、演武亭等安置房项目,加大和平路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加快推进国道324线(城关段)和莆政路改造提升步伐,实施将军大道北段拓宽改造,力促云漳大桥拓宽项目建成通车,让老城新区更加互联互通。推进区域联动发展,完善滨北新区规划布局,策划生成滨北高档住宅区;完善南湖片区功能配套,开工建设环湖路;高位推进下河片区建设,有序推进城乡结合部综合整治;扎实推进滨海核电商服新区建设,努力打造云霄产城融合发展新标杆。
围绕新一轮“省级文明县城”创建,加强城市精细管理,坚持精准服务,推动城管执法向源头化解、前端管理和事前防范转变;实施“路长制”“街长制”,持续推进交通秩序、超载整治、户外广告专项治理;深化“两违”综合治理,全力化解存量、严控增量;全面落实“门前三包”,再创建一批文明示范路和示范小区。
2 坚持“大抓工业、抓大工业” 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聚力发展实体经济,深化推进“3456”工业提升工程,力争实现市级以上工业龙头企业零的突破;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扶持奖励政策,继续做好工业企业补办不动产权属登记工作,加大民营企业帮扶力度;完善云翔产业园、竹港工业园生活服务配套,全力建好电工设备产业园和食品工业园,夯实工业发展基础。全力推进项目招引,聚焦新能源、食品、电工设备等主导产业,盯紧珠三角、长三角等产业转移重点区域,加快引进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
加强“工业110”服务保障队伍建设,强化用地保障,力争消化批而未供土地620亩,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1100亩,加强政银企合作,确保全年贷款增幅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全面落实各类人才保障政策,优化营商环境。
3 坚持“优先发展、融合发展”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扎实开展脱贫攻坚战稳定提质三年行动,持续实施“三个五”扶贫工程,打好“五大战役”,深化“八项行动”,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持续实施特色现代农业“六十工程”,完善科技特派长效机制,全力打造农业十大特色园区,壮大水果、茶叶、蔬菜等11个农业特色产业做优做大“云霄黄观音”公共品牌,拓展“旅游+”“生态+”等新模式,推动农产品线上线下并行销售,让“云霄味”出得去、走得远。
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着力培养“四有”村主干,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健全乡村自治机制;扩大“雪亮工程”农村覆盖面,推动村级视频监控平台全覆盖;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调处机制,打造一批“民主法治示范村”。
4 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 提升生态宜居水平
扎实推进污染防治“七大标志性战役”,项目化、清单化推进全县68类635个污染源治理工作,加强矿山综合整治,稳步推进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退养还湿工作,扎实做好县城内烟花爆竹禁燃禁放工作,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排于全市前列。全面实施“四水共治”,着力治污水,开工兴建旧城关(北区)污防工程和“圣城一号”片区污水处理站,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设施PPP项目;防洪水、排涝水,完成4座水库或山塘除险加固,新建城区雨水收集管网15公里以上,新建高效节水灌溉5100亩;保供水,开工建设县第二自来水厂,谋划成立县水务公司,稳步实现城乡供水“四同”目标。
5 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为民办好实事好事
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500个,规划建设滨北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落实“健康云霄2030”行动规划,加快新县医院投建进度和县疾控中心搬迁工作,深化推进医改工作;探索建立居家养老、日间照料等医养结合新模式,更加充实群众获得感。投用新县图书馆,开工建设工人文化中心、非遗艺术馆,启动建设“向东渠精神”教育实践基地和党校新校区,再建成79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新增1座城区足球场;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落实各项就业补助优惠政策,力争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28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900人,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感。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打造更高水平的“阳光信访”“法治信访”和“责任信访”;强化综合执法队伍建设,推动执法力量下沉;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遏制一般以上事故发生;强化辖区金融监管,合理控制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打得赢,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