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垃圾分类工作。垃圾分类,是一件人人身边的小事,也是一件关系社会文明水平的大事,更是一件影响中国绿色发展的实事。
2018年3月,漳州市拉开了推进垃圾分类的序幕,将龙文区确定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区,在全区68个政府机关单位,62个居民小区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的原则,2019年5月漳州高新区、芗城区也相继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市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推行工作全覆盖。
以制度推进部署
我市拉开垃圾分类序幕后,紧锣密鼓出台方案,进行部署。2019年,《漳州市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方案》的出台,及时明确目标要求,细化实施步骤,细化工作任务,落实保障措施。市政府第一时间召开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动员部署会议,市直有关单位和芗城区、龙文区、高新区以及镇街相关领导参加会议,全面安排部署,落实任务要求。随后,市政府办下发《关于成立漳州市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城管局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和芗城区、龙文区、漳州高新区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市垃圾分类办”),挂靠在市城市管理局,承担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的督促落实及日常协调等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设立宣传教育组、政策法规组、分类投放组、收运处置组、执法指导组、项目建设组、资金保障组、督查考评组等八个专项工作组。市城管局召开多场生活垃圾分类会议,协调推进实施;举办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培训会,提高管理人员的素养和业务水平;举办垃圾分类示范线路工作培训会,布置启动工作;市城管局主要领导带领芗城区、龙文区、高新区相关人员以及局内部、市环境集团人员赴厦门学习考察生活垃圾分类的管理经验和做法……一场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战役轰轰烈烈展开。
以实干赢得成效
“顾客留下的奶茶杯是其他垃圾,扔进橙色的桶里;吃剩的蛋糕是厨余垃圾,要扔进绿色的桶里……”在位于龙文区的一家奶茶店,店长李璐正仔细地向员工传授垃圾分类的知识。
据李璐介绍,她是收到街道工作人员分发的垃圾分类宣传材料《致市民朋友的一封信》后开始学习了解垃圾分类知识的。后来她儿子的班上开设了垃圾分类相关课程,他们便全家总动员,一起实践垃圾分类,在家里和店里都装上了“四色”垃圾分类桶。
在位于龙文区的翰苑颐园小区,干净整洁的垃圾分类生态流转屋和小区景致完美结合,成为小区一角亮丽的风景线。正在清扫垃圾屋的保洁员蔡海土笑容满面地说:“我非常支持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的好处有很多,环保意识提高了,垃圾乱扔乱放的情况明显改善。”
龙文区遵循“大分流,小分类”的原则,一手抓“大分流”,在住宅小区集中定点投放,将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园林垃圾与其他生活垃圾分开收集,引导居民单独投放,实施专项分流收集、收运、处理;一手抓“小分类”,细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全区共配置投放660升垃圾桶1201个、240升垃圾桶494个、120升垃圾桶598个。
漳州市环境卫生中心副主任徐延德说:“我们创新改革主城区收运设施、收运人员、收运车辆一体化管理的环卫作业模式,实行垃圾直收直运,全面关停垃圾转运站,有效避免‘二次污染’,彻底解决垃圾收运过程中的污染、扰民问题,有利于主城区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开展,成为目前省内唯一实现收运体系全面改革的城市。”
2019年5月,芗城区和高新区也跟随龙文区的步伐,加入了推行垃圾分类的行列。
实干出实效。截至目前,市区配备120辆直运车辆,建成分类垃圾屋424座,开通直运线路100条,覆盖居民区、单位及主次干道、背街小巷,日清洁直运垃圾750吨。开通大件垃圾预约收运平台,共收运大件垃圾15000吨,实现生活垃圾大分流。在终端处理方面,已建成蒲姜岭、漳浦圣元、常山3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华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平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及蒲姜岭扩建项目正在建设中。漳州市餐厨垃圾处置中心于2018年5月投入运营,目前已累计处理餐厨垃圾25980吨。大件垃圾处理项目依托北部生态流转中心同步设计建设,已完成项目立项备案、用地规划许可证、施工图设计预算及审核等工作,正在签订施工合同。有害垃圾收运、存储、处置项目和厨余垃圾处理厂项目也已开始前期工作,分别与漳州鑫展望物流园、城建院等相关单位开展交流研讨,为下阶段工作奠定基础。
以恒心呵护家园
在已设有垃圾分类生态流转屋的和平里小区,居民方碧恋女士正在垃圾屋前倒垃圾。她说:“我们都知道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业主微信群里也经常在讨论垃圾该如何分类,但说实话要我们在短时间内马上做到严格的垃圾四分类还是有很大难度的。我们正在学习相关知识并努力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小区里新建成的垃圾屋不仅比传统的垃圾箱更加干净整洁,上面垃圾分类的标识十分清楚直观,这对我们分类垃圾有很大的帮助。”
垃圾分类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完成的工作,需要各级有关部门和广大市民持续努力才能逐步走上正轨。漳州市环境卫生中心市容科负责人李占林说:“大家都知道应该做好垃圾分类,但却少有人知道具体应该如何做,分不清什么垃圾该放进什么桶里。因此我们会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在当前推行垃圾分类工作的起步阶段,李占林建议市民可以先从较简单的部分入手,比如电池、灯管等有害垃圾可以分类出来投放,同时再去学习,慢慢完善垃圾分类知识。
为更好地实现垃圾分类,我市计划分五步走:实现基础设施齐全→学习与指导同步跟上→逐步完善垃圾处理系统→实现投放有桶(屋)装、运输有车辆、处理有场所→真正做到全民垃圾分类。
据了解,为实现垃圾分类桶、垃圾分类生态流转屋和垃圾分类收运车辆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未来芗城区将配套建设150座垃圾屋。我市将继续组织街道、社区深入开展入户宣传、教育和指导,动员社区党员、义工、志愿者、退休人员、妇联等组建督导员及志愿者队伍,采取进家入户宣传、社区与单位联动、加强巡查监督等方式,进行屋(桶)边督导、面对面宣传示范,普及垃圾分类基础知识、操作流程、政策法规,从而引导公众正确分类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