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泰多山,山重村更是被层层叠叠的群山环绕,方才有“三重山,三重水”的说法。深藏于大山之中的山重村早已被人熟知,荣膺“金牌旅游村”等称号,每年接待游客量更是以10万计。
虽说去山重村,更多的是去看村中遍地金黄的油菜花,此时油菜花籽才撒下不久,油菜花尚未成景。这个时候探访山重,可以撇去浮华,将注意力集中到村落本身。
鹅卵石堆砌成的古村落
说起山重村的历史,导游薛秀秀给出了两种说法:一种传说是薛仁贵的后裔;另一种则是唐朝开漳圣王陈元光的行军总管使薛武惠随将军入漳平乱,被调往地势险要的马洋溪山重地区,驻守此处的薛武惠平息了附近一带的烽火战事,随后举家迁至此处辟建村落,繁衍后代。
唐代始建的村落,又出自兵家之手,山重村的村居布局颇有几分迷惑性,如同八卦阵,又像个迷宫,若无导游带领怕是要迷路。从薛氏家庙出发,从庙左的一处小路前进,山重村独有的鹅卵石民居建筑慢慢展现在眼前。地面由大块的鹅卵石铺就,屋墙也是用鹅卵石和泥土夯成,不打石条也不烧砖头,老百姓就地取材,用的都是马洋溪里的鹅卵石。山重的古民居十分密集,屋舍之间的距离最多一米,双人需错身方可通行。不过为了村中居民方便,也有两条较宽些的路,但也宽不过两米,一条叫“抬猪巷”,是村中赛大猪活动时的必经之路,为了方便抬猪加宽的;一条叫“牵牛巷”,为了村民牵牛出村劳作方便加宽的。先民如此布局村落也是出于防寇自保的目的,在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入侵的时候,山重村的“五行八卦阵”正好发挥了易守难攻的作用,帮助村民有效抗击了倭寇。
鹅卵石村舍多数为一层楼,猪舍、灶房和正屋连在一起。偶尔有二层楼的屋子,应是个别较为富裕的人家盖的。光阴流转,村民的日子好了,拥挤的旧民居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村民多搬到外围修起了有天有地的大房子住,山重的鹅卵石房子大多成了空屋。但还是有一些念旧的老人,愿意隔三岔五回来洒扫一番。也有一些放了学的孩子,喜欢在古村捉迷藏,再踏一踏这里光滑的鹅卵石道。
弥漫着樟树芬芳的净土
山重村,还是一座弥漫着樟树芬芳的人间净土。一进山重村就会发现,村中树木很多,大多数是树冠极大、树干极粗的樟树和榕树。茂盛的香樟树浑身散发着樟树香,稍微靠近点就能闻到。村中千年树龄的樟树不少,有些枝繁叶茂,有些意外倾倒,有些和榕树交缠着,继续延续着生命的奇迹。
鹅卵石古村中有一株卧樟,历经了千年的风雨沧桑后,在2006年的一次台风中被刮倒了。尽管樟树已经死去,但它庞大的空心树干仍散发着幽香。樟树的周长有15余米,空心中可容纳20多人。这棵樟树还寄生有一棵榕树,枯樟茂榕相依相存。
村口还有一株千年古樟,经测定它已经有2000岁了。都说“十樟九空”,这棵千年古樟树也是棵空心树。据导游介绍,这棵树树干粗壮,需要十几个人才能合抱得过来,内部空心的空间也很大,能直立10个正常体型的成年人。古樟树的树皮很厚,有种层叠堆积的观感,有心人还能从树皮上看出雄狮、小狗等象形图案来。
保留着村居文化的“活化石”
1300年来,山重村一直保留着专属于它的村居文化,这其中比较让人熟悉的就是赛大猪。 每年的正月初八,每家每户都要选出一头最大最壮的猪来参加比赛。不过现在养猪的人少了,参赛猪正常是8头左右。据说,赛大猪时取的是猪的净重。猪要洗得干干净净,嘴含桔子(寓意大吉大利),身披红巾,头上插着翠绿竹叶(寓意节节高),脚绑红绳。大猪摆放在竹架上,由10位村民抬着,敲锣打鼓送进薛氏祖祠。当晚,祖祠内灯火通明,鼓乐齐鸣,男女老少都要聚集到这里看大猪。谁的猪最重,就称其为猪王,猪王的饲主能获得大红包。正月初九,村民们将进行分猪,分到猪肉的村民要向猪的主人支付费用。
村中还有不少文化遗迹,如“把水尾” 宋代石佛塔、明代昭灵宫、子龙庙等。宋代石佛塔位于塔仔溪桥边的小山上,距今有近800年历史,是一座用鹅卵石垒成的、圆锥形台阶式石塔。先民垒塔,也是取自马洋溪的鹅卵石,目的是为了“镇邪”“把财”。因山重村三面环山,仅一面有溪流流出,先民认为“水即财”,垒塔是希望把住水尾,让“肥水不流外人田”。 ■本报记者 张晗 文/图